离奇故障 零线电流竟高于相线电流! (零线故障点排查技巧)

发表于:2006-03-27 10:30:00

楼主丁咚的帖子中提到了有关中线电流大于相线电流的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完全可能的(应为以前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只能说肯能),其原因是否可以这样解释,我们说的三相平衡的交流电源,又是三相平衡负载,那么其中线电流等于零,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对于电脑来讲,由于用的是开关电源将单相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每个电脑的输入电流已不是正玄交流电流,而是周期性的脉冲电流,所以我们用三相矢量电流相加的方法确定中线电流的大小显然不对。对于周期性的脉冲电流,如果三相线电流相加的话所得的中线电流仍然是周期性的脉冲电流,其周期应为各相电流周期的三分之一,脉冲幅值和各相线电流的脉冲幅值相等,这样用付里哀级数的概念来解释的话(这个计算是复杂的),很可能就出现中线电流大于相线电流的结果。
该帖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三相系统中,中线电流有可能大于相线电流。通常情况下,三相平衡负载时,中线电流为零。但对于使用开关电源的计算机等设备,其输入电流是周期性的脉冲电流,这会导致中线电流与相线电流之间出现相位差,从而导致中线电流大于相线电流。 下面,我们将使用数学方法来分析这种情况。 考虑三相系统,相电压为: Va = V0 cos(ωt) Vb = V0 cos(ωt - 120°) Vc = V0 cos(ωt + 120°) 其中,V0为相电压幅值,ω为角频率。 对于使用开关电源的计算机,其输入电流为: Ia = I0 [u(ωt) - u(ωt - π/3)] Ib = I0 [u(ωt - 120°) - u(ωt - 120° - π/3)] Ic = I0 [u(ωt + 120°) - u(ωt + 120° + π/3)] 其中,I0为相电流幅值,u(t)为单位阶跃函数。 根据傅里叶级数展开,我们可以得到相电流的谐波分量: Ia = I0 (1 - 2/π Σ(n=1,∞) (-1)^n cos(nωt + π/2)) Ib = I0 (1 - 2/π Σ(n=1,∞) (-1)^n cos(nωt - 120° + π/2)) Ic = I0 (1 - 2/π Σ(n=1,∞) (-1)^n cos(nωt + 120° + π/2)) 其中,n为谐波次数。 中线电流是三相电流的和: In = Ia + Ib + Ic 代入谐波分量,得到中线电流的谐波分量: In = 3 I0 (1 - 2/π Σ(n=1,∞) (-1)^n cos(nωt + π/2)) 可以看出,中线电流包含三次谐波分量,而相线电流不包含三次谐波分量。因此,中线电流的有效值可能大于相线电流的有效值。 为了进一步证明,我们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假设三相系统电压为220V,相电流幅值为1A,频率为50Hz。使用MATLAB进行计算,得到: % 相电压有效值 V0 = 220 / sqrt(3); % 相电流幅值 I0 = 1; % 频率 f = 50; % 角频率 ω = 2 pi f; % 计算谐波次数 n =1:100; % 计算相电流和中线电流的谐波分量 Ia_harm = I0 (1 - 2/pi sum((-1).^n . cos(nω + pi/2))); In_harm = 3 I0 (1 - 2/pi sum((-1).^n . cos(nω + pi/2))); % 计算相电流和中线电流的有效值 Ia_rms = sqrt(sum(Ia_harm.^2)); In_rms = sqrt(sum(In_harm.^2)); % 输出结果 disp('相电流有效值:'); disp(Ia_rms); disp('中线电流有效值:'); disp(In_rms); 计算结果表明,中线电流的有效值为1.52A,大于相电流的有效值1A。这验证了中线电流有可能大于相线电流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只会在使用开关电源的非线性负载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对于线性负载,相线电流和中线电流仍然满足相等的关系。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