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在薄膜荧光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美国为F (中国科学院在哪个省份)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薄膜荧光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薄膜荧光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为制备优异的薄膜荧光传感器提供了有效策略,对荧光传感与气体吸附的协同过程进行了实验验证与理论计算阐释。

近年来,薄膜荧光传感器在气体传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响应性和选择性,是目前最有前景的痕量物质检测技术之一。多数荧光敏感材料存在聚集荧光淬灭(Q)效应和光漂白现象,使得满足实际应用要求的荧光传感材料并不多见。这限制了荧光敏感材料在气体检测方面的应用,亟待开发用于气体传感的新型高性能敏感材料。

针对薄膜有机荧光探针材料面临的固态荧光量子效率差、光稳定性差等问题,研究人员将有机荧光客体搭载到金属有机框架(MOF)中,开发了一种对气体分析物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新型主客体式薄膜荧光气体传感器,为构建满足不同需求的薄膜荧光传感器提供了灵活的方法。

该工作以ACQ分子Me4BOPHY-1作为被封装有机客体,采用简单的固相合成方法嵌入金属有机框架ZIF-8中,通过调整负载比例调节其荧光发射特性。MOFs(ZIF-8)为客体分子提供了各种纳米空腔,从而减少了荧光分子的自聚集,有效克服Me4BOPHY-1的ACQ效应。负载不同比例的客体后,分子的固态荧光量子效率从0.76%最高提升到19.72%。

进一步,研究实现了对神经毒剂沙林的模拟物氯磷酸二乙酯的气相识别。悬臂梁吸附研究表明,主客体嵌入式MOF传感器对待测气体的预富集赋予了探针优异的气体传感能力,响应时间可达3s,检测限低至1.13ppb。MOF的笼化效应提高了对于分析物的选择性,Me4BOPHY-1ZIF-8对干扰性气体HCl的响应明显变弱,而这在以前的文献报道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机金属框架结构的笼化效应还确保了传感器良好的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有机荧光分子的热分解温度从200℃升至527℃,且在激发光波段的激光持续4800s的照射下仍能保持初始荧光强度。

工信部:我国专家当选ISO汽车感知传感器工作组召集人

2024年4月,我国牵头提出的《道路车辆车载激光雷达试验方法》(ISO13228)、《道路车辆车外感知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试验方法》(ISO13389)两项国际标准提案经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22)投票表决正式立项,并获批在电子电气部件及通用系统分技术委员会下新成立汽车感知传感器工作组(ISO/TC22/SC32/WG16),由我国专家当选工作组召集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承担工作组秘书处工作。

汽车雷达是一种重要的汽车感知传感器,主要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形式,可用于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的环境,提供交通状况、行人、其他车辆等信息,以便驾驶员或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驾驶决策,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加速演进,以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为代表的汽车感知传感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及标准日益受到市场与行业的重视。

2021年6月,我国向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委员会提出汽车雷达系列标准提案,随后联合来自德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五十余位专家,围绕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评价体系、试验方法等开展了近三年的深入研究并推动达成共识,为汽车感知传感器工作组的成立及两项汽车雷达国际标准的立项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坚持国际国内标准同步研究、同步制定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国汽车产业应用场景丰富、技术创新活跃等优势,加快推进汽车感知传感器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工作,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法规体系建设的参与度与贡献度。

美国为F-22升级新型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

美国空军已为其F-22“猛禽”战斗机订购了新的红外搜索和跟踪(IRST)系统,预计该系统将在2027年左右开始交付。该系统名为AN/APG-85,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开发,将取代当前的AN/APG-77雷达,将F-22的态势感知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

AN/APG-85 IRST系统使用红外技术探测和跟踪目标,即使在雷达受到电子干扰或其他对抗措施的影响时也能有效工作。该系统将显着提高F-22在空对空和空对地任务中的目标探测和跟踪能力,使飞行员能够更早、更准确地识别和交战目标。

F-22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具优势的战斗机之一。AN/APG-85 IRST系统的集成将进一步提高F-22的作战能力,使其在未来多年的复杂作战环境中保持空中优势。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