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科学课程,旨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程序来解决问题。这门课程通常涵盖以下主题:
- 算法和数据结构
- 程序设计语言(例如C++或Python)
- 软件工程概念(例如调试和版本控制)
浙江大学的中控程序设计课程
浙江大学的中控程序设计课程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设,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中控程序设计基础,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效地解决问题和编写程序。
课程目标
浙江大学的中控程序设计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
- 理解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 熟练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例如C++或Python)
- 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
- 能够独立设计、实现和测试计算机程序
教学方法
浙江大学的中控程序设计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理论讲座:教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实验课: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并解决问题
- 编程作业:让学生完成更复杂的编程任务
-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浙江大学中控程序设计的应用
浙江大学的中控程序设计课程在以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 软件开发
- 数据分析
- 王明教授
- 李华副教授
- 张伟副教授
联系方式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浙江大学中控程序设计课程的问题,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 电话:0571-88208820
- 邮箱:cs@zju.edu.cn
褚健 副总金建祥褚健 褚健,男,出生于1963年4月,教授。 1991年3月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现工作单位为浙江大学。 2002年度,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预测控制技术在石化工业精馏过程中应用),2000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场总线控制系统),1999年度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基于现场总线的系列自动化仪表的开发和应用),1998年度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时滞系统控制理论研究),1997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SUPCON JX-100集散控制系统)。 褚健1989年回国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自动控制理论前沿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时滞系统状态空间建模方法、多滞后鲁棒最优控制策略和时变时滞系统的H∞优化控制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方法解决实际工业问题;在非线性控制方面,提出了分步变换与分步设计方法以及非线性观测器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关于控制系统分析的鲁棒度指标及鲁棒观测器设计方法;针对输入或干扰幅值有界控制系统,提出了l1/H2混合优化控制方法,并利用凸二次规划方法求出精确解,这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共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10余篇,出版专著和编著3部。 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 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749,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开发)3400万和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项,包括6个课题共16个专题,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3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专项基金1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项等国家和省部委纵向课题共32项,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褚健教授的重要特点。 褚健不仅始终关注并跟踪着当今国际自动化领域的前沿技术,还组织大量青年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协同攻关,在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在技术开发及产品化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国内空白的SUPCON JX系列集散控制系统,解决了可靠性的冗余技术,开创了大型自动化装备的国产化新局面,目前已推广应用4000多套;在国内率先研制出JL系列无纸记录仪;研制了多种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及智能仪表;开发了综合集成软件(AdvanTrol-PIMS)、优化与先进控制软件包(APC-Suite)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并形成了产业化。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