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中断机制与原理 (程序中断的原理)

程序中断机制与原理 程序中断的原理

一、引言

在计算机技术中,程序中断是一种重要的机制,用于处理各种异常情况、突发事件或特殊请求。
程序中断的原理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硬件协同工作的结果,对于保障系统稳定性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程序中断的机制与原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技术。

二、程序中断的基本概念

程序中断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CPU暂时停止当前程序的执行,转而处理其他紧急或重要事务的过程。
这些原因可能包括硬件故障、软件异常、外部信号等。
当中断处理完成后,CPU继续执行原来的程序或跳转到其他程序。

三、程序中断的分类

根据中断的来源和性质,程序中断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

1. 硬件中断:由硬件异常或故障引发的中断,如磁盘读写错误、网络故障等。
2. 软件中断:由软件异常或特殊请求引发的中断,如程序运行时发生的错误、系统调用等。
3. 外部中断:由外部信号或事件引发的中断,如键盘输入、定时器到期等。

四、程序中断的机制

程序中断的机制涉及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三个层面。具体过程如下:

1. 识别与响应:当硬件或软件发生中断事件时,中断控制器会识别该事件并产生中断信号。CPU在接收到中断信号后,立即停止当前程序的执行,并保存现场信息(如寄存器值、程序计数器值等)。
2. 中断处理:CPU将转去执行中断处理程序,处理中断事件。中断处理程序根据中断类型和优先级进行相应处理,如保存现场、执行紧急操作、恢复现场等。
3. 返回值与继续:当中断处理完成后,CPU会恢复原来的程序执行环境,并从断点继续执行程序。

五、程序中断的原理

程序中断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中断向量表、中断优先级和中断嵌套等概念。

1. 中断向量表:中断向量表是一个存储中断处理程序的地址的数据表。当中断事件发生时,CPU会根据中断类型查找中断向量表,获取相应中断处理程序的地址,然后跳转到该地址执行。
2. 中断优先级:为了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实时性,计算机操作系统会为不同类型的中断设置不同的优先级。高优先级的中断可以抢占低优先级中断的处理权,确保紧急事件得到及时处理。
3. 中断嵌套:在某些情况下,一个高优先级的中断可能在处理低优先级的中断时发生。为了处理这种情况,计算机操作系统支持中断嵌套机制,即在一个中断处理过程中触发另一个更高优先级的中断,保证系统响应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六、程序中断的应用场景

程序中断在计算机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

1. 实时系统:在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程序中断用于处理实时任务,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2. 多任务处理:在现代操作系统中,程序中断用于实现任务调度和进程管理,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
3. 设备驱动:程序中断用于实现设备与操作系统之间的通信,如硬盘读写、网络传输等。

七、总结

程序中断是计算机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机制,用于处理各种异常情况、突发事件或特殊请求。
本文详细阐述了程序中断的机制与原理,包括基本概念、分类、机制、原理、应用场景等。
通过深入理解程序中断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一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中断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中断相当于随机地在正在运行的程序中插入了另一段程序,即中断处理程序,中断处理完成后再返回源程序继续执行。 这就要求在执行中断有3部曲:1、 收到中断请求时首先要保护现场,即将当前的主要寄存器的值压入堆栈,包括程序地址计数器、数据地址计数器、累加器等;2、根据中断号找到中断向量,得到中断处理程序的地址,执行中断处理程序;3、恢复现场,即将中断时压入堆栈的寄存器值出栈,返回到原程序继续执行。 中断必须在当前指令执行完毕后才会响应。 中断可以嵌套,中断分优先级,只有优先级高的中断才可以中断优先级低的中断。 在执行实时性要求高的任务时,可以屏蔽某些中断。 中断请求可以由某一引脚的信号产生,也可以由软件指令产生(软中断)

计算机原理 8.3程序中断方式

计算机原理:深入解析8.3程序中断方式

程序中断方式是计算机系统中一种至关重要的操作模式,它让程序能够灵活响应外部事件,实现高效处理。 下面我们详细探讨这一节的核心内容。

一、程序中断方式的基本概念

1. 显著特征:程序中断方式以随机性和程序切换性为特点,它意味着在任何时候,控制权可以由运行中的程序被其他事件截断,转而执行中断服务程序。

2. 向量地址的重要性: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通常由硬件以向量地址的形式提供,这有助于快速定位和响应中断请求。

3. 向量中断与非向量中断:向量中断凭借硬件提供的直接入口地址,提升了中断响应速度。 相比之下,非向量中断则需要软件查询,响应速度略慢。

4. 中断嵌套:多重中断处理,当处理一个中断时,若遇到优先级更高的中断,中断系统会暂停当前服务,转而处理更高优先级的中断,体现了中断方式的动态性。

二、中断方式的接口设计

1. 中断触发器,如RD,是设备准备就绪的标志,表明中断请求可以被处理。 2. 允许中断,通过EI指令控制中断请求的接纳,允许程序主动决定是否接受中断。 3. 中断请求触发器,IR存储设备发出的中断请求信号,是中断处理的入口。 4. 中断屏蔽触发器,IM标志决定CPU是否处理或屏蔽特定中断,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中断源的多样性

中断源是系统中的关键事件发生点,它们可以是: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软中断都是非屏蔽中断,可以随时被CPU处理。

四、中断处理流程的精细管理

中断过程分为五个关键步骤:

最后,中断服务过程中,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对同一级或低级中断的屏蔽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理解程序中断方式是深入计算机系统运作的核心,它在处理复杂任务和保证系统效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掌握这些核心概念和流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优化我们的软件系统。

中断的概念及其流程是什么?

中断是指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出现某些意外情况需主机干预时,机器能自动停止正在运行的程序并转入处理新情况的程序,处理完毕后又返回原被暂停的程序继续运行。

中断流程图如下:

中断过程

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中断过程包括:

①中断源发出中断请求;

②判断当前处理机是否允许中断和该中断源是否被屏蔽;

③优先权排队;

④处理机执行完当前指令或当前指令无法执行完,则立即停止当前程序,保护断点地址和处理机当前状态,转入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⑤执行中断服务程序;

⑥恢复被保护的状态,执行“中断返回”指令回到被中断的程序或转入其他程序。

上述过程中前四项操作是由硬件完成的,后两项是由软件完成的。

扩展资料

众所周知,处理器的速度跟外围硬件设备的速度往往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如果内核采取让处理器向硬件发出一个请求,然后专门等待回应的办法,显然降低内核效率。

既然硬件的响应这么慢,那么内核就应该在此期间处理其他事务,等到硬件真正完成了请求的操作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它进行处理。 想要实现这种功能,轮询(polling)可能会是一种解决办法。 可以让内核定期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查询,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理。

不过这种方法很可能会让那个内核做不少无用功,因为无论硬件设备是正在忙碌着完成任务还是已经大功告成,轮询总会周期性的重复执行。 更好的办法是由我们来提供一种机制,让硬件在需要的时候再向内核发出信号(变内核主动为硬件主动),这就是中断机制。

中断使得硬件得以与处理器进行通信。 举个例子,在你敲打键盘的时候,键盘控制器(控制键盘的硬件设备)会发送一个中断,通知操作系统有键按下。 中断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电信号,由硬件设备发向处理器。

处理器接受到中断后,会马上向操作系统反映此信号的到来,然后就由os负责处理这些新到来的数据。 硬件设备生成中断的时候并不考虑与处理器的时钟同步——换句话说就是中断随时可以产生。 因此,内核随时可能因为新到来的中断而被打断。

不同的设备对应的中断不同,而每个中断都通过一个惟一的数字标识。 因此,来自键盘的中断就有别于来自硬盘的中断,从而使得操作系统能够对中断进行区分,并知道哪个硬件设备产生了哪个中断。 这样,操作系统才能给不同的中断提供不同的中断处理程序。

在它执行程序的时候,如果有另外的事件发生(比如用户又打开了一个程序)那么这时候就需要由计算机系统的中断机制来处理了。

中断机制包括硬件的中断装置和操作系统的中断处理服务程序。

让硬件在需要的时候再向内核发出信号。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