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工业自动化的精准控制 (科技助力工业简报)

科技助力工业自动化的精准控制 —— 科技助力工业简报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工业自动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柱。
科技的力量不仅改变了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方式,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工业自动化的精准控制。
从传感器、云计算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工业自动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探讨科技如何助力工业自动化精准控制,以及其对工业生产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传感器技术:实现精准监测与控制

传感器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精准控制的基础。
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并将这些数据传递给控制系统。
通过精确的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能够实时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量,实现精准控制。

在生产线运行过程中,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情况,并触发报警系统,从而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传感器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产品质量检测环节,通过实时监测产品的各项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三、云计算与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工业自动化精准控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云计算平台,企业可以实时收集并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海量数据,从而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数据分析,企业可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环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同时,云计算还可以帮助企业对生产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实现设备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通过云计算平台,企业还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人工智能:推动智能化升级

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精准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自动学习和优化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精准化控制。

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学习,自动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应用于设备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通过监测设备的运行数据,预测设备的寿命和故障情况,从而及时进行维护,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决策。
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人工智能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预测性的分析报告,帮助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趋势,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生产计划。

五、影响及未来展望

科技助力工业自动化精准控制,对工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准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精准控制提高了产品质量,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的市场份额。
最后,精准控制提高了生产安全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保障了工人的安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自动化精准控制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多的新技术将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如物联网、5G通信等,为工业自动化精准控制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和信息。
人工智能将在工业自动化精准控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实现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
最后,随着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协作将更加紧密,实现更加高效的生产和资源配置。

六、结语

科技助力工业自动化精准控制,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趋势。
通过传感器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监测、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智能化决策,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性。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自动化精准控制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河南化工是不是学术类期刊

《河南化工》(半月刊)是由河南省科学院主管、河南省化工研究所主办、河南化工信息中心编辑出版的化工科技期刊,发行量大,影响面广。 曾荣获化工部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河南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第五次河南省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第六次河南省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 《河南化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是连续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名表的重点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41-1093/TQ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3467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46 ●邮发代号:36-206 ●办刊宗旨:紧密围绕化学工业的发展实际,坚持大化工观念,全方位、多层面地为化工生产和科技进步服务。 详细报道化工生产、科研、设计的最新成果及化工行业科技进步的动态;综合分析产品市场和技术应用市场的前景和走势;传递国内外有关化工新技术发展动态和新产品开发信息,为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牵线搭桥。 ●主要版块综述类 生物化工、信息化学品、高分子材料、煤化工、化肥、石油化工、橡胶、涂料、染料、精细化工产品、氯碱、无机盐等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展望,与其相对应的催化剂、分离技术等研究进展报告。  开发研究类各种清洁生产技术、催化技术(茂金属催化剂、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生物催化)、新材料技术(功能聚合物、复合材料、超微细粉体、液晶、纳米材料)、生物农药及种衣剂、合成树脂专用料、功能性纤维、氮肥用新型催化剂等。  实际应用类传统精细化工产品工艺改进,汽车轮胎子午线、无内胎化及扁平化三位一体技术,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和深度加工,清洁生产工艺应用,信息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生产技术;挖潜改造,节能降耗,提高自动化水平,以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发展的实际应用技术。 栏目设置综述与述评市场经纬开发与研究适用技术设计与计算分析测试环境保护三废利用 技术改造 节能降耗专题论述管理论坛 要闻简报市场动态国内外化工简讯企业风景线编读往来

我国马铃薯产业分析简报!

我国马铃薯产业概述

马铃薯(学名:Solanum吨uberosum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马铃薯又名洋芋、洋山芋、洋芋头、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阳芋、地蛋、土豆等(山西大同一带也称为山药)。 在南方一些省份,也叫“冬薯”,因为常在收割完秋季水稻后,在冬季种植。

马铃薯引入我国种植的历史有300余年,由于适应性强、产量高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逐渐成为重要的主食、蔬菜、饲料、原料和燃料等。 自1961年以来,马铃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特色品种,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的普遍种植,是菜更是粮,养育了淳朴人民,稳定了社会生活。

根据马铃薯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马铃薯的生产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缓慢发展期(1960-1984年)这期间我国马铃薯育种目标主要是高产、抗病,主要作蔬菜鲜食和饲用,部分加工成淀粉或是粉丝。 这20多年间,马铃薯生产虽有波折,但种植面积及产量均稳步上升,种植面积由1961年的130.08万公顷上升到1984年的256.16万公顷,总产量由1290.7万吨上升到2840万吨,每1公顷产量由9.9吨增加到11.1吨,由于受到生产条件和投入的限制,马铃薯的平均单产不高,仅10.52吨/公顷。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1985-2007年)1985年中国建立了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北京联络处,加强了优良种质资源引进、科研项目合作和科技人员培训等活动,大大促进了我国马铃薯科研及产业的发展。 通过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将起源于中国的相关优势技术如马铃薯实生籽技术、间套作技术和病毒诊断技术等传播到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

同期,西式快餐店在中国迅速扩增,一些薯条和薯片加工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和加工工厂,为中国马铃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短短十几年间,马铃薯种植面积从1985年的247.75万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443.03万公顷,总产量由2840万吨增加到6486.4万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居第一位,单产由10.8吨/公顷增加到14.63吨/公顷。

第三阶段,全面发展期(2008年至今)2008年,中国农业部启动了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至此中国马铃薯产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该体系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马铃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竞争力。

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称为世界五大作物。 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其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马铃薯早就成为第二主食。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

我国马铃薯消费结构以食用为主,马铃薯消费按其用途可以具体分为食用_饲用_种用、加工、损耗和其他用途6项。

主要品种及产品特色。 北方一作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特色品种是:新大坪;西南混作区则以:米拉(又称马尔科)为冠,还有乌洋芋、柴洋芋、巴山白等。 新大坪因村得名,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的大坪村,有耐瘠薄、抗旱的典型西北特性,淀粉含量高达20.2%,白皮白肉,现在仍是安徽、福建等南方市场上的抢手货。

我国马铃薯主产区种植变化分析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量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化格局已基本形成,根据气温_降水、土壤类型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具体划分为北方一作区、西南混作区、中原间作区和南方冬作区4个区域,现有各区域马铃薯错季上世,相互补充,已基本满足我国马铃薯消费需求。

1、北方一作区:该地区占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的50%。 这个地区生产的马铃薯主要用于种薯、鲜食和加工消费。 该地区的马铃薯通常在4月下旬至5月初种植,9月至10月收获。 主要覆盖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山西和陕西。

2、西南混作区:该地区占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的37%。 这个地区生产的马铃薯主要用于鲜食消费。 该区域的马铃薯种植时间通常在9月至11月,并在次年2月至4月完成收获。 该区域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以及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

3、中原间作区:该地区占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的8%。 春薯于2月至3月种植,5月或6月收获。 7月至8月开始种植秋薯,10月至11月收获。 这个地区生产的马铃薯主要用于出口和鲜食消费。 该区域包括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和河南。

4、南方冬作区:该地区占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的5%。 该区域的马铃薯在10月至11月种植,并在次年2月和3月收获。 该区域的马铃薯主要用于出口和鲜食消费。 该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和海南省。

在马铃薯种植面积上,以上四区分别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50%、37%、8%和5%。 其中,南方冬作区充分利用水稻等作物收获后的冬闲田,潜力巨大。

在主要优势方面,北方一作区是我国主要的种薯产地和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西南混作区是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增长最快的产区之—,南方冬作区的马铃薯在2~4月淡季上市,在出口和早熟、鲜食用方面效益显著。

近年来,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在全国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于2013年在产量上超越北方一作区,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区域。 作为传统的马铃薯优势生产区,北方一作区自2000年以来无论是在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南方冬作区自2006年以来,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有小幅上升。 中原二作区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所占比重都很小。

从产量看,2013年以前,中国马铃薯总产量最高的区域是北方一作区,该区马铃薯产量占全国马铃薯总产量的46%~55%,产量由2000年的667.97万吨增加至2012年的891.07万吨,但是在2013年之后该区马铃薯产量占全国比重不断下降;

西南混作区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区域,2016年西南混作区马铃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由2000年的507.17万吨增加至2016年的968.2万吨,产量增加了90.9%;

南方冬作区保持基本稳定,略有上升;

中原二作区在2000—2005年间产量大幅下降,随后略有上升,但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很小,基本稳定在1.6%左右(表1)。

表1:2000-2016年四大区域马铃薯产量及所占比重(万吨,%)

从种植面积看,2012年及以前北方一作区在马铃薯种植面积上是四大区域之首,占全国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48%~57%,但该区播种面积增长缓慢,由2000年的265.665万公顷增加至2012年的267.173万公顷,并且播种面积及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在2013年后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西南混作区马铃薯播种面积增长很快,由2000年的173.583万公顷增加至2016年的280.24万公顷,增加61.44%,并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区域;

南方冬作区及中原二作区种植面积较小,并保持基本稳定,南方冬作区略有上升(表2)。

表2:2000-2016年四大区域马铃薯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万公顷,%)

我国马铃薯产业主要数据走势

图1: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与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占比走势

马铃薯作为适应性广的作物和市场潜力大的产品,成为“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 农业农村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意见》,2008年将马铃薯纳入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积极推进马铃薯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2009年开始对马铃薯生产实施良种补贴,因此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但近几年因大豆补贴及玉米行情转好影响,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缩减,在2019年达到低位后,2020年出现小幅回升,预计在玉米价格处于高位影响下,2021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或将再度缩减。

图2:我国马铃薯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走势

随着马铃薯种业、农业科技水平以及标准体系的提升,马铃薯的播种面积虽然持续减少,但产量却逐渐增加,2018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已达到了1789.37万吨,已超过了面积大幅下降之前2013年的峰值1717.59万吨。

我国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还不是马铃薯贸易强国。 近年来随着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快速增长,马铃薯产品进出口量、额持续增加,出口增速快进口增速,贸易规模急剧扩张,出口产品多样化,出口市场多元化,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有所上升。

图3:我国马铃薯进、出口金额与出口量走势

从外贸来看:中国马铃薯出口规模>进口规模,2013~2019年进、出口金额与出口量波动增加。

我国马铃薯产业加工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马铃薯消费方式较单一,主要用作鲜食、畜禽饲料和工业原料,仅少部分用于加工淀粉、粉丝(条)和粉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马铃薯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张,马铃薯的消费方式趋于多元化,新兴的马铃薯产品不断涌现,除了传统的加工品种如淀粉、粉丝(条)和粉皮外,还有薯条、薯片、薯泥和薯类膨化食品等,马铃薯的消费量也迅速增加,带动了马铃薯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与之相适应的贮藏技术、加工技术以及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也不同程度提高。

据中国马铃薯产业网和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统计资料,目前,我国有马铃薯加工企业4000~5000家,但规模化深加工企业仅约150家,大多数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加之设备陈旧、技术滞后、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规模化深加工企业中,初具规模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约53家,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新疆和山西等省(自治区),与马铃薯主产区相重叠,年加工承载能力约150万吨,淀粉产出量为35万~40万吨,精淀粉总加工能力为200万吨。

我国马铃薯淀粉市场分析

1.产量

受加工原料、生产技术、环保治理、生产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产量保持在40-70万吨。 202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产量为66万吨,比2019年增加45.39%。 计2021年马铃薯淀粉产量将达69万吨。

图4:2016-2021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产量(万吨)

中国马铃薯种植和加工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覆盖15个主产省区的6000多万薯农。 2020年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河北马铃薯淀粉产量分别为15.39万吨、14.47万吨、12.85万吨和6.24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3.26%、21.87%、19.43%和9.43%,上述4省的马铃薯淀粉合计产量达到48.94万吨,占全国总量的73.99%。

图5:202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主产省产量占比

2.发展趋势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组织开展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活动结果对未来的国内马铃薯淀粉市场将产生深远影响。 部分高端餐饮业、医药行业用的马铃薯淀粉进口受阻,给了国内企业在高端淀粉产品发展的机会,虽然该领域用量少,但利润较高,也是马铃薯淀粉产业向高、精加工方向发展的途径之一。

3.需求量分析

马铃薯淀粉的另外一个主要用途是生产变性淀粉,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经物理、化学方法及生物酶制剂的处理,可改变原淀粉的溶解度、黏度、稳定性、渗透性、凝胶性、吸水保水性等理化性能,产生一系列不同性能的变性淀粉和淀粉衍生物。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部分马铃薯淀粉应用于制药、造纸、纺织和建材等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马铃薯淀粉的工业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总体来看,我国人均淀粉消费水平较低,随着马铃薯淀粉应用领域的扩充,产业向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未来马铃薯淀粉需求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农小蜂:《2021年中国粮食产业量化分析报告》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1年中国马铃薯淀粉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农业监测预警:《我国特色马铃薯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农业生产展望:《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我国马铃薯生产格局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统计工作如何落实 十八届三中全会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创业、创优为目标,加强统计改革和建设的步伐,以搞准统计数据为中心,夯实基础,提高效益、强化B民务、创新发展一、加强数据质量的控制,做到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加强数据质量评估,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继续实行统计数据质量下管一级数据评估制度,各镇、街的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供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全局性敏感指标,必须经区统计局核准后方可公布。 各级统计人员要强化质量意识,层层建立统计数据质量监督控制机制,对统计数据认真审核、评估,对于出现的异常现象,要主动向上级统计部门做好指标异常分析。 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审核基层报表,及时指出和纠正错误,切实把好数据质量关。 规范基层统计工作,提高源头数据质量。 全区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事业单位,要注重加强统计基础建设,认真健全统计工作制度。 规范统计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和遵守各种报表上报时间,加强对统计工作的规范管理。 从今年起,将对各镇、街及部门统计年报进行评比,予以通报。 年内,市、区两级统计部门要统一又个全市企事业单位开展一次专项检查,树立一批典型单位和示范企业。 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 随着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将给统计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和新课题。 统计工作必须尽快适应变化的形势,正确分析和判断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统计指标,保证统计数据的科学完整和及时有效从而对各级领导的决策咨询起导向性的作用。 现代农业统计要构建与我区都市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统计制度和方法。 以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进行相关调查,对于新兴农业的品种,价格体系进行规范。 支柱产业统计强化又如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环保产业、服装靴业等我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统计监测,提出有针对性的统计 分析,客观反映对我区经济拉动效能。 劳动社会保障按季度进行综合统计汇总制度,及时反映失业、就业和岗位变化情况。 商贸统计要逐步建立适应新型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要求的调查指标体系,加强汽车、电子、生产资料、新型建材等市场的跟踪统计。 投资统计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全面掌握投资项目情况,尤其要做好全区基础建设及重点项目的跟踪统计真实反映基建、房地产、技术改造和农村投资的发展状况。 外经统计要加强对外招商引资的跟踪监测,对外商投资办企业要及时建立卡片,探索电子统计台帐的运行模式,汇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统计方式。 服务业统计重点关注现代物流、路港、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等产业的发展情况、就业状况、逐步完善统计体系。 文教科技统计要逐步拓宽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型产业统计,协调指导有关主管部了习做好统节十调查分析和综合汇总。 二、加强统计制度管理方法改革,保证统计数据及时完整。 正确处理好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关系。 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部分,政府综合统计离不开部门统计;特别是在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中,部门统计的作用更加重要。 但应当明确,部门统计是在政府统计的综合管理下,独立负责地开展统计工作。 部门统计涉及全区GDP等经济,总量的数据,要与区统计局及时沟通。 各主管部门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本行业相关统计资料的同时,必须及时抄送同级统计部门存档备案,对外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区统计局的认可,以保证统计数字一致性,避免数出多门,这是部门统计的职责和义务。 为配合税收体制改革,做好在地统计。 今年市统计局对各区(市)县主要经济指标按属地进行汇总。 因此,各级统计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协调运行。 要充仍拥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把本地区单位数搞全、搞准,以此推算各行业、各所有制数据,为开展属地统计奠定基础。 今年重点要放在私营企业的劳动保障的在地统计,此项指标将直接影响到各镇街增加值测算和地区再就业工作,望各镇街等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满足地方各级领导的需要,调整相关的统计报表内容及行业统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成份和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为了不断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的需要,逐步完善国内生产总值表的内容已迫在眉睫,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运行,国内生产总值新的报表形式将在全区全面铺开.国内生产总值报表的分组将改为国有、集体、外商投资、个体私营等,目前国内生产总值表的汇总程序已编制完毕.改制企业仍按原报表渠道上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采取限额以上企业全面报表和取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抽样调查推算相结合的方法,使这项指标计算更动口科学合理。 各工业小区在今后经济发展中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工业小区的统计工作势在必行,各级政府要引起足够重视.工业小区如营城子小区、辛寨子小区、大连软件国、环保产业园等小区的统计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其负责统计资料的采集整理加工汇总上报,同时做好重点企业的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统计内容。 将召开驻区内金融机构业务交流会,将金融机构统计内容进年亏充实和修改,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三、强化统计分析精品意识,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用先进的统计理念整合包装统计产品。 扩大宣传力和影响力。 实施“提速工程”,在遵循3K&制度的前提下,提前《统计公报》、《统计快报》、《统计月报》的发布时间。 季度性的统计分析和定期《统计简报》、不定期的《统计专报》要在第一时间内送达到各级领导的手中。 要花大气力丰富统计资料的内容,如《统计年鉴》、各种普查资料等。 提升资料的水平和质量,打造一批统计精品,扩大统计信息宣传水平。 深入基层,加强调研。 区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和“大大连”建设的主战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各级统计部门,要改变过去只对报表汇总数据进行分析的工作模式。 跳出统计看统计,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园区,深入市场,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敏感问题进行调研,向各级领导提供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分析材料。 真正发挥统计的参谋作用。 学习兄弟县市区及外地的先进经验,加以创新、唯我所用,提升整体统计服务水平。 区统计局今年将对全区有影响、有分量的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奖励。 对热点问题进行跟踪监测。 加强对宏观形势的分析,紧跟形势变化对主要指标进行监测,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区发展建设纲要“十五”计划,本届政府目标,实行责任分解,每年创亏一次监测分析报告。 继续加强市政府对区政府,区政府对各镇街经济指标的考核汇总和审核工作,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供指标完成情况,进一步发挥统计依法监督的职能作用。 加强对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监测,如: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大项目建设跟踪、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兄弟县市区及全国大中型城市经济运行情况等内容的分析和相关数据的采集,及时向有关领导反馈,发挥统计工作的特殊作用,树立统计部门的形象。 全面改进咨询方法,定期发布统计数据。 改变过去有时被动式提供咨询的方法,对各级领导关注的指标,及早采集到位,通过网络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定期向领导传输,将印刷材料和人工送达的时间剔除,避免出现由于提供数据不及时而影响决策工作的现象。 为了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杜绝数出多门的现象,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今年,区统计局将在《》报、政府网和统计信息网定期向社会发布统计数据,开辟统计专栏,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科学建议,全方位提供统计咨询服务。 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区统计工作环境。 抓住有力契机,将统计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推向高潮。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颁布实施ZO周年,全区上下将利用报纸、板报等方式开展进行纪念宣传活动,在《报》和《统计快报》上开辟专栏,进行广泛地《统计法》宣传活动,各镇、街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统计法》宣传工作。 区统计局将举办统计法规专题讲座。 抓住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宣传,开展《统计法》知识竞赛活动。 市局还将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举办乡(镇)以上政府主管统计领导、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领导于部法制培训班。 做好统计“四五”普法培训工作,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今年将对镇、街有关统计人员进行“四五”普法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宣传统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同时继续加大统计执法力度,采取日常检查与集中重点检查才目结合的方式,将年报与月报所做记录做为违法案件查处的重要依据。 对于屡次迟报、拒报统计报表的单位将给予严肃查处。 对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要进行重点检查,对抽样调查样本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 各单位要对2002年的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做好迎接各级统计执法检查的准备。 各级统计部门要运用法律手段,建立起正常的统计秩序。 坚持“三不”,即统计数据不被计划牵着鼻子走、不相互攀比、不受外界干扰,客观公正地搞准统计数据。 要依法规范统计数据对外的发布,任何部门、个人不得擅自向外提供或调整由其他主管部门负责汇总的统计数据,确保全区主要统计数据的一致性。 各项统计调查及增设的统计项目必须严格依法统计。 今后创亏业的部门统计不经区统计局批准备案,擅自下发报表,进行统于十凋查,基层单位有权拒绝上报,以进一步强化依法统计意识,规范统计调查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量。 五、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用科技带动统计工作的发展。 统计部门是专门的信息部门,掌握着丰富的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因此强调统计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的客观需要。 我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四网一库”。 即区统计局局域网、统计信息工作网、统计信息公众网、党政领导咨询决策查询网和历史资料数据库。 加大数据库的建设力度。 建设统计数据工作平台,力争将所有年度和进度数据,历次普查数据分类整理入库,再对丰富的统计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为建成可以任意加载分类资料的先进的查询系统打下基础。 加快局域网的建设,拓展其功能的延伸。 不断加强局域功能的开发。 正式启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此平台上,实现磁介质、纸介质的无纸化办公。 进而捆绑党的领导干部咨询决策查询网,上联区级党政领导,横联综合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能、资源共享。 启动统计工作信息内网和统计信息公众网。 建成和启动上链省、市统计局,下接镇、街统计部门,横联有关部委办局的全区统计工作信息系统。 实现全天候网上直报、超级汇总。 进而推广重点房地产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亿元市场等行业的网上直报。 统计信息公众网将搭建区政府网的平台上,网站信息力争丰富,重点在政务公开、统计信息、分析报告、数据查询等方面下功夫,创出品牌,最大限度为广大公众服务,同时成为宣传和鼓舞全区人民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区的窗口。 实现“四网二库”建设,需要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需要上下齐动。 各镇、街、有关区直部门要在5月底前,将联网电脑和专用电话准备好。 区统计局将于6月底前完成与镇、街和有关区直部门的联网工作。 有条件的镇、街要推广到村、社区居民委的联网工作,要建立统计数据分库或备份。 区统计局将予以软件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 要加大力度抓紧实施统计信息建设“十五”规划,全面启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统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网,实现与市局、区委区政府和镇、街网上传输工作,进一步加强软件技术培训。 全区21个农村经济调查点微机培训已经开始,现已有17个调查点能独立操作计算机,处理住户调查程序。 培训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要建立我区农村信息网页,并组织各镇、村统计人员完善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库工作,将历史资料全部入库,实现资源共享。 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下商业企业部分资料也将逐步完成网上传输。 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普查工作。 认真组织好投入产出调查。 投入产出调查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计局、计委、经贸委、财政部组织实施的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掌握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之间的联系,以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和进口结构等各种重要比例关系,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各有关部门和被调查单位要充分重视和协调配合。 调查和报表工作,真正把此项调查任务抓实抓好。 全面完成第三产业普查。 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这项工作对我区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搞全搞准服务业统计数据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各镇、街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充分做好普查前的准备工作。 尽快成立机构,选配人员、落实经费精,心制订本单位的普查方案,搞好相关人员的培训Q和试点工作。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为普查的顺利实施良好的工作环境。 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调查。 规模以上是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00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7.4%。 随着政府招商引资的力测口大和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成为全区工业生产的主力军,代表我区工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也将进一步增加。 目前,国家、省、市统计部门已由公布全部工业企业统计指标,改由规模以上企业取代,特别是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后,搞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对于推算全区和各镇、街工业经济总量、计算工业增加值等指标至关重要。 各镇、街要严格按照区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工作。 七、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为统计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树立“三创”精神,造就一支过硬的统计人员队伍。 要以区统计局做起,在全区统计系统开展树立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精神实践活动。 冲破计划经济体制和“贫穷文化”理念,强化统计人员的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地投入到我区现代化建设中去。 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有责任感的统计队伍,生产出优质高效的统计信息产品,满足各级领导和社会对统计服务的需求。 今年,我们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引进一定数量的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统计人员,充实到机关和各部门中去;二是抓好专业技术培训。 年末持证上岗人员达到98%以上;三是利用各种方式,加强统计新知识、统计综合分析、统计法规、专业技能的培训;四是制定全区统计工作考核办法。 年终通报、表彰;五是依据《统计法》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管理,建立人才库。 对未经批准调动和随意更换统计人员的单位,依法进行追究,以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 区统计局要率先垂范,根据区政府及市局有关精神,从领导班子做起,团结全局干部一道,争创一流班子、一流团队、一流业绩。 开展比学习进步、比创新负责、比团结实干、比亲密协作、比业绩实效的“五次’活动,树立严谨求实、热情H民务、信息智能,依法行政的统计工作者的新形象。 鼓励干部利口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外语学习。 45周岁以下的统计人员全部掌握并较熟练应用计算机操作技能。 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竞争择优、营造留住人、培养人、激励人的良好氛围,全面实行分析报告认可和课题开发奖励制度。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