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经验的换行方法分享 (基于实践经验的逻辑思辨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

基于实践经验的换行方法分享:逻辑思辨过程与科学研究的交融 基于实践经验的逻辑思辨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

一、引言

换行方法在计算机编程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程序员需要不断地面对各种复杂的编程任务,而有效的换行方法则能够帮助他们提高代码质量,优化程序性能。
本文将基于实践经验,分享几种有效的换行方法,并深入探讨逻辑思辨过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与换行方法的紧密联系。

二、有效的换行方法分享

1. 代码重构法

代码重构是一种对软件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以改善其可维护性、可读性和可扩展性的过程。
在重构过程中,合理地使用换行方法能够使代码更加清晰易懂。
例如,将过长的函数或类拆分为多个短小精悍的部分,每个部分只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并通过换行来分隔不同的代码块。
这样可以使代码结构更加清晰,便于后续的维护和修改。

2. 分段注释法

分段注释是一种通过添加注释来分隔代码不同部分的方法。
在代码中加入适当的注释并合理使用换行,可以使代码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
例如,在每个函数或方法的开头添加注释,简要说明其功能;在代码的关键部分添加注释,解释代码的逻辑和目的。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还可以帮助其他开发者理解代码的实现原理。

3. 面向对象法

面向对象编程是软件开发中常用的一种编程思想。
通过将程序中的数据与操作封装为对象,可以有效地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中,合理地使用换行方法能够使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
例如,将不同的类和方法放在不同的文件中,通过包管理来组织代码,使得代码的层次结构更加明确。

三、逻辑思辨过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逻辑思辨是一种通过推理、分析和归纳等方法来探讨问题、提出观点的过程。
在科学研究领域,逻辑思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逻辑思辨能够帮助科学家提出合理的研究假设和实验设计。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从而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
逻辑思辨有助于科学家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科学家可以得出结论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最后,逻辑思辨还能够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通过撰写科研本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科学家可以将研究成果传达给同行和公众,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四、逻辑思辨与换行方法的紧密联系

逻辑思辨与换行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紧密相连。
逻辑思辨能够帮助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时理清思路,选择合适的编程方法和策略。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的换行方法,程序员可以选择最适合当前任务的方法来提高代码质量和效率。
逻辑思辨有助于程序员在代码重构和优化过程中做出合理的决策。
在面临代码重构需求时,程序员需要通过逻辑思辨来评估现有代码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制定出合理的重构方案。
最后,逻辑思辨能够促进程序员与其他开发人员的沟通与协作。
通过清晰地展示代码的逻辑结构和实现原理,程序员可以与其他开发人员共同讨论和改进代码,从而提高整个项目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五、结论

本文基于实践经验分享了三种有效的换行方法,并深入探讨了逻辑思辨过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与换行方法的紧密联系。
逻辑思辨不仅能够帮助科学家进行研究和实验设计,还能指导程序员在编写和优化代码过程中的决策。
通过逻辑思辨与换行方法的结合,我们可以提高代码质量,优化程序性能,推动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


教育科研方法主要将内容分析用法有哪三个方面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简介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教育的需求和教育实践领域的扩大,教育规模、层次的增加,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步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特别是学校教育)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而不断革新和日臻完善。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人们一方面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把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另一方面对传授过程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效果,进行自然的观察和原始的击了和总结,以便不断改进。 诚然,那时的观察和总结往往是无计划的、不自觉的,而且是零散的、低水平的;通过观察获得的新发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总结也只是停留在思维上,还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有文字上的描述和概括。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教育实践日益深入,各方面文化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为教育家们自觉运用,历史法、文献法、测量评价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法也随之出现。 我国古代孔子、朱熹等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观察.研究和经验总结。 古代许多教育家为了对先辈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常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或对先辈教育言论进行注疏诠释,这些做法均属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 我国古代考试,特别是科举考试,就是对考生进行测量评价。 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观察事实,用直观思辨和简单的逻辑推理,笼统地把握现象的一般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 古代的思辨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如我国的“五行说”、印度的“四元素说”、古希腊托勒密的“地心说”等,对教育家们研究问题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推理三段论法和推理性猜测法贡献更大,它简直成为早期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研究问题的思考模式。 古代的教育研究方法曾有效地推动了古代教育研究,但它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观分析推断的水平上,还缺乏全面系统的逻辑论证、精确的定量分析、严格的科学实验验证。 因此,当时所采取的各种教育研究方法还没有达到真正科学研究的水平。 例如,那时的观察法是缺乏系统性的,教育观察者往往以不完全的经验或证据为基础,忽视同时存在的复杂的教育因素在起作用,对直觉现象轻易地作出概括或结论。 古代崇信“权威”的理念较为盛行,盲从权威,迷信古人是普遍现象,因此,人们观察教育现象,总结教育经验,思考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常常以权威的训谕为准绳。 如我国古书记载的“圣人言”、“遵先王之道”等一类的话,就带有浓厚的教条主义和权威主义的色彩。 在欧洲的中世纪,上帝和神高于一切,宗教思想也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科学思维。 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兴盛时期(1)实验方法欧洲“文艺复兴”后,研究方法逐渐重视假设和实验。 实验方法最早以物理学形式为科学家所应用,首先系统研究实验方法的是英国的培根(Francis Bacon)。 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指出,科学应当是实验科学,要打破中世纪那种宗教式的“思辨枷锁”,就应当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真正促成经验和理性两者的结合,并主张用归纳法来实现经验的归纳和升华。 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开创了实验方法和理性方法、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途径。 17世纪以后,经验方法和理性方法结合的方法有了更广泛的运用,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等各种科学方法也相对独立发展起来。 科学领域各种研究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为以后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从17世纪开始,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乌申斯基等人,把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近代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从19世纪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研究方法出现了以往任何时期不可比拟的崭新面貌。 首先,教育实验运动迅速开展。 19世纪前后,比较著名的教育实验有:1768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创办“新庄”实验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实验;1825年英国欧文创设移民区“新和谐村”所进行的教育实验;1896年,美国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实验。 从19世纪末开始,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实验教育运动蓬勃发展。 自德国冯特首创心理实验室(1879年)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以后,1882年英国的高尔顿又在伦敦成立人类学实验室研究个别差异问题。 20世纪初,心理、教育学家们大力提倡教育实验,促进教育实验的开展,如德国梅伊曼和拉伊主张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和实现教育,并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学说;法国比奈主张用实验方法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美国桑代克把动物,心理实验的方法运用到教育上,还主张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必须有严格的实验验证。 随后测量工具的发展,统计方法的进步,又为教育实验提供了技术和方法,从此以后,教育实验作为一种比较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上得到广泛的运用。 我国教育实验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美国教育实验运动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建立教育实验区,到1935年,各种教育实验区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陶行知创办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的定县实验区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 (2)教育测量这一时期,教育测量运动也蓬勃兴起。 1864年,英国的菲雪尔(George Fisher)编成世界上第一个成绩量表。 尔后,美国的来斯(Rice)积极提倡教育测量,并于1895-1905年间编制了算术、拼字、语言等测验。 与此同时,教育测量运动迅速兴起,各种客观标准化教育测量纷纷出现,著名的有法国比奈()、西蒙()的智力测量(1905年)。 1909年,被称为教育测量鼻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运用统计学的“等距原理”,发明了编制量表的单位,编成了《书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等标准测量工具,使教育测量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之后,各种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诊断测验、人格测验等各种客观标准化教育测量的兴起,推动教育测量运动迅速发展。 (3)教育调查这一时期,教育调查开始被重视,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19世纪以后,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运用调查法,早期著名的教育调查是1897年美国来斯进行的拼写练习调查。 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还有一些影响比较大的教育调查,如19世纪末美国的斯坦和j·霍尔(Stanley Hall)采用问卷法进行教育调查;1910年哈佛大学教授哈诺斯(Paul Hanus)进行的学校调查;1911-1912年纽约市开展的大规模学校调查。 所有这些教育调查,在其方法手段的使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规范化和科学化。 以后,随着教育调查法的广泛运用,教育调查方法在其复杂程度和量表使用方面也有较大发展。 此外,教育统计学及其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为教育研究向科学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广泛移植于教育研究领域,使教育研究法向科学化跨进了一大步。 同时,教育研究者也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教育研究法,并不断创立新的教育研究法,从而逐步形成了教育领域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研究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手段不断出现,丰富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和体系。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和运用技术又有许多新的突破。 从纵向观察,近50年来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状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专业层次愈加丰满和完善。 按横向扫描,教育研究从传统的学校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已经扩大为校内教育和远程教育、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前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以及由于教育学科的分化和组成新学术专门领域,更加大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外延,或使用领域。 其发展趋势是:(1)教育调查越来越多 调查研究法是社会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研究者采用此法越来越多。 在我国,近年来既有面对数以万计的个人进行的教育调查,也有很多协作进行或集体组织进行的教育调查,既有本地区教育调查,也有跨县、跨省市或全国性的教育调查。 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86年进行的中国普及义务教育调查,这项调查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中央各有关部门参加,组成三个调查组,分赴江苏、湖南、四川三省进行调查研究。 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调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关系的调查研究,关于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等,也普遍地在一些省市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 (2)以开发智能为中心的多方面教育试验越来越广泛 从50年代开始,前苏联、美国、前西德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验很多;例如在课程改革方面,出现了三大典型学派的改革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发现法”、“探究法”、“解决问题法”等改革实验。 近20年来日本等国又在积极进行“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改试验以及早期智力开发的早期教育实验。 在我国,以发展学生智能为核心的教育实验也很多,例如,广州星海音乐学院赵宋光教授设计的“综合构建教学体系”教学实验,该项实验试图在儿童心理中构建一个“井架”,使儿童智力的潜能如地底的原油喷涌而出。 这项实验从1978年开始,已在一些小学和幼儿园取得可喜的成果。 又如,由北京市特级教师吕敬先主持的“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该项实验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为中心,通过对语文教学结构的整体改革,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这项实验从1962年开始,目前全国仍有许多省市的教育工作者在扩大进行此项实验。 (3)长期追踪研究法引起人们重视 长期追踪研究的典型例子是美国自1921-1972年为期51年对超常人创造能力发展和培养的追踪研究。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教育的周期长,用较短时间很难看出问题的实质性变化,因此,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或纵贯性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近50年来,运用这种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例如,美国布卢姆关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对近千个儿童,从幼儿园到他们成人时为止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 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研究,对实验班各种教学效果的分析,依据的是长期跟踪听课、记录所取得的数据。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德育成长的研究,也进行了几年乃至一二十年长期的追踪研究。 从国外七八十年代所发表的许多教育研究报告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运用长期追踪研究或纵贯性研究而取得成果的。 根据我国教育家长期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以及在国外教育研究影响下,近20年来,我国教育界对长期追踪研究已开始重视,如上述吕敬先的实验,曾采用追踪实验的做法,由低年级到高年级(1-5年级)的追踪研究,在北京市的5个区县的18个班级进行。 (4)现代教育评价的兴起 作为教育科学研究重要领域之一的教育评价,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前后。 5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迅速兴起。 1957年以后,美国政府大规模地开展教育评价工作。 评价方法十分注重“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被称为“评价之父”的美国教育家泰勒领衔主持的“八年研究”,确立了现代教育评价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在1983年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 (5)新的研究方式方法的引入跨文化研究法(Cross-cultural study)…是利用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以其资料作比较研究,从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变量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最初为国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广泛应用,以后逐步移植于教育研究。 近年来,逐步为我国教育研究者掌握和运用。 内容分析法是对于明显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最初用于传播学的研究,后来广泛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现在已成为教育研究中一种主要的资料分析方法。 例如,有人曾对《教育研究》创刊以来所发表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发现该杂志发表文章的某种倾向。 因径分析法(path analysis)是寻找教育现象中诸不同变量间的因果结构的一种方法,它不是用来推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是用来检验一个假想因果模型的准确或可靠程度(它具有回溯的功能)。 此法创于1921年,最初用于研究人口遗传学,60年代后期为社会学家所运用,以后逐步运用于教育研究。 目前国外运用此法研究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多。 模糊论方法是建立在模糊集合论基础上,对教育的复杂的模糊现象进行定量描述和处理,以揭示其规律性的数学方法。 它创于本世纪60年代,我国80年代已将其原理运用于教育研究。 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为解决各种复杂的教育研究课题提供了新的武器。 (6)注重采用综合研究法 由于教育问题常涉及到社会的、心理学的、政治的、经济的等许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心理学研究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扩大,因此,把心理学诊断,多方面地具体分析条件,以及从中提出教学建议这三者结合进行综合研究教育问题的方法,就受到人们重视。 如美国已日益广泛采用此法,前苏联也曾加强研究。 譬如探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问题,他们通过综合研究实验,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形成信仰的心理诊断学,应当综合研究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来解决。 (7)电子计算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导致了科学研究方法的革新,它介入思维领域,代替了人脑的部分功能。 它使以往由于计算过于复杂而无法着手的教育科研课题得以顺利进行;它在逻辑判断、推理证明方面也展示了可喜的前景。 目前,计算机已成为从事教育科研的有力助手,为教育科研储存足够多的研究信息,开展情报资料检索,进行模拟实验,迅速处理冗繁的研究资料,为大规模、大范围和长周期的教育研究配备了工具。 (8)重视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定性研究法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原因、变化过程的研究。 常用逻辑分析、性质分析、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 它要回答的不是数量上的多少问题而是性质上的“是什么”、“属于什么”等问题。 在教育研究中有很多现象是不能或不容易用定量描述的,一般只作定性分析,如教育的功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特征等等课题。 定性分析的缺点是不精确,有的描述具有伸缩性和模糊性。 定量分析是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数量的分析,它一方面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反映某种教育现象的特征、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语言,能作为表达的手段,对复杂的教育问题作精确的描述。 以往我国教育研究比较重视定性研究,但80年代以来,我国发表的教育论文开始重视定量研究,越来越多地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据有关研究,1979年至1986年我国〈教育研究〉发表的文章,定性研究的比定量研究的要多得多(定性的:1380篇;定量的:140篇),但定量文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定量研究已得到理论工作者和刊物的重视,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已从单纯的定性分析走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9)开放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和协作研究方式的广泛开展 近年来,在国内的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国际上的国与国之间,组织教育研究者互访考察,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十分活跃;跨国跨地区的协作研究方式,也越来越多。 综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沿革及其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教育研究法的发展与教育事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一方面,教育研究方法自身的沿革总是跟踪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的足迹,为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研究者总是在继承传统的教育研究法的同时,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进行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又不断移植和应用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于教育,这就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研究法从经验描述阶段向科学探索阶段过渡。 特别是目前,移植运用其他科学方法,已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照搬和模仿阶段,而是注意结合教育的特点,力图在继承和移植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富有教育特色的教育研究法体系。 当然,现在的教育研究法体系还是很不完善的,其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人们普遍注重的是单一方法的具体运用,至于各种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论基础的研究,以及各个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因而对于如何科学地组合某些方法以获取最优的科研成果,也就缺乏坚实的理论依据。 科学教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一)科学教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1.百科全书时期 人类对教育的认识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自然科学课程进入学校的时间比较起语言、逻辑等人文主义课程来要晚得多,将科学知识从其他经验性课程内容中分离出来还仅仅是16世纪的事情。 但也正是由于自然科学课程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各种教育改革的思潮总是强烈地影响着自然科学课程。 17世纪,由于以航海、矿山、军事为主轴的制造工业产业技术的要求,物理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自然科学课程得以引入欧洲的学校,并建立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 由此,科学教育进入了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百科全书时期。 2.要素主义时期19世纪末,随着新的产业革命的到来,自然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继而认识到,将罗列式的科学知识教授给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因而转向了以基本事实、概念、原理、符号和计量系统为内容,要素式地传授科学的阶段。 这一阶段被称为要素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科学教育的课程被建立在最低限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上,学校被视为是“保存传统的价值,使人适应社会的一种机构”,学生则处于“被指导、被锻炼、被教授”的地位。 基于这一认识,科学教育逐渐演化为“学科中心课程”,强调教人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要求学生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地组织起来的教材,教师要有组织地传授和教导。 要素主义时期所形成的上述思想,对科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哲学,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随后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例如,偏重记忆,忽视理解;偏重知识,轻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学生经过形式训练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去;不能充分按照每个学生的差别进行教学;科学课程难以与其他学科沟通和综合等等。 3.“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上述问题导致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科学课程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下,大胆地进行了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的改革尝试,废除了学科的科学体系,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把儿童的生活引入教材,把教材变为个人直接的体验,让儿童从“做”中学习科学。 这时的科学课程不是学科的知识罗列,而是由学生的活动或生活构成的,教学中强调学生在实验中并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不是填塞和吞食“现成”的知识。 教学中要求教师尊重儿童的“自发心”和“创议性”,强调儿童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个性兴趣才能的自由发展和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 杜威明确指出,学科必须有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应当把一个人求学的渴念常常养得活泼泼的,他到了成年的时候,自然愿意多学于他有益的东西。 ”在杜威思想的影响下,科学课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 4.“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时期50年代末期,这项改革受到了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 人们又开始重新重视起科学课程的学术性。 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明确主张要让学生掌握每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加强科学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学习。 这时的科学课程被称为“学问中心”课程,以美国的PSSC物理为代表,是通过科学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的。 “结构主义”教育思潮认为,学生如果理解学科的结构,就能够理解学科的内容,并在结构化的概念网中把知识保存下来,并会“迁移”到其他的概念和领域。 这一时期的科学课程被大大加深了难度,使大量非学术性方向发展的儿童感到不适应,受到了教育学者的批评。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科学课程的改革,在继承了要素主义教育哲学的基础上,也吸收了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例如提倡学生要像科学家进行探究那样进行学习,重视科学的研究方法,注意精选典型的教材,反对简单的记忆和训练。 5.科学、技术、社会时期进入20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予科学教育以强烈的冲击,人们开始认识到,“在今天这样高节奏的社会里,不能只传授学生以知识,而必须着重进行方法、技巧的教育。 要让学生懂得,认识知识的来源及获得知识的手段要比知识的本身重要得多。 因为知识本身随时都有可能变为陈旧。 ”英国科学家弗雷泽鲜明地提出了“科学为大众”的口号,提倡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向所有的人普及科学教育以及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这一时期进行的科学课程改革,开始探索将科学的概念和内容与社会、经济和技术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强调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从上面的简单回顾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科学教育近400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阶段。 从百科全书时期到科学、技术、社会时期,科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知识呈现方式变化的后面更表明着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明显进步。 在这场变化中,始终存在着的是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两种课程观念的较量,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将是这两种观念的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新人的目标下,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和对教学方式的改造。 历史在前进,科学教育也在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化,不断揭开新的篇章。 碎烦。 泰争酒阿

请问谁知道伽利略的资料

伽利略·伽利雷 伽里列奥·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 伽利略家族姓伽里列奥(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现已通行称呼他的名Galileo,而不称呼他的姓。 因为翻译问题,所以姓众说纷纭,以 伽利略·伽里列奥为准。 生平: 伽利略1572年开始上学,1575年随家迁居佛罗伦萨进修道院学习。 1589年被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 1591年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 1609年回佛罗伦萨,1611年到罗马并担任林嗣科学院的院士。 1633年2月以“反对教皇, 宣扬邪学”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 1638年以后,双目逐渐失明,晚景凄凉。 1642年1月8日逝世。 三百多年后,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不得不在公开集会上宣布:1633年对伽利略的宣判是不公正的。 1980年10月又提出重审这一案件,并在罗组成一个包括不同宗教信仰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委员会来研究伽利略案件的始末,研究科学同宗教的关系,研究伽利略学说的科学价值及其对现代科学思想的贡献。 主要贡献: 可分下列三个方面: ①力学 伽利略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他利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力学定律。 1582年前后,他经过长久的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算,得到了摆的等时性定律。 接着在1585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 离开比萨大学期间,他深入研究古希腊学者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的著作。 他根据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写出了第一篇题为《天平》的论文。 不久又写了论文《论重力》,第一次揭示了重力和重心的实质并给出准确的数学表达式,因此声名大振。 与此同时,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提出质疑。 在1589~1591年间,伽利略对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 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根据伽利略晚年的学生V.维维亚尼的记载,落体实验是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进行的,但在伽利略的著作中并未明确说明实验是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 因此近年来对此存在争议。 伽利略对运动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都作了详尽研究并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表达式。 尤其是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有了加速度的概念,力学中的动力学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静力学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伽利略曾非正式地提出过惯性定律(见牛顿运动定律)和外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规律,这为牛顿正式提出运动第一、第二定律奠定了基础。 在经典力学的创立上,伽利略可说是牛顿的先驱。 伽利略还提出过合力定律,抛射体运动规律,并确立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在力学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这在他晚年写出的力学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中有详细的描述。 在这本不朽著作中,除动力学外,还有不少关于材料力学的内容。 例如,他阐述了关于梁的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正确地断定梁的抗弯能力和几何尺寸的力学相似关系。 他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 他还分析过受集中载荷的简支梁,正确指出最大弯矩在载荷下,且与它到两支点的距离之积成比例。 伽利略还对梁弯曲理论用于实践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工程结构的尺寸不能过大,因为它们会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发生破坏。 他根据实验得出,动物形体尺寸减小时,躯体的强度并不按比例减小。 他说:“一只小狗也许可以在它背上驮两三只同样大小的狗,但我相信一匹马也许连一匹和它同样大小的马也驮不起。 ” ②天文学 他是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位科学家。 这些成果包括:发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现称伽利略卫星),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金星、木星的盈亏现象以及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 他用实验证实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彻底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天动说”。 ③哲学他一生坚持与唯心论和教会的经院哲学作斗争,主张用具体的实验来认识自然规律,认为经验是理论知识的源泉。 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绝对真理和掌握真理的绝对权威,反对盲目迷信。 他承认物质的客观性、多样性和宇宙的无限性,这些观点对发展唯物主义的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强调只有可归纳为数量特征的物质属性才是客观存在的。 伽利略因为支持日心说入狱后,”放弃了”日心说,他说”考虑到种种阻碍,两点之间最短的不一定是直线”,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思想,暂时的放弃换得永远的支持,没有像布鲁诺那样去壮烈,但却可以为科学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伽利略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 - 1642)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 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一.伽利略生平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西部海岸的比萨城,他原籍佛罗伦萨,出身没落的名门贵族家庭。 伽利略的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音乐家,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对数学也颇有造诣。 因此,伽利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伽利略在十二岁时,进入佛罗伦萨附近的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 十七岁时,他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同时潜心钻研物理学和数学。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伽利略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便离开了比萨大学。 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坚持科学研究,攻读了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许多著作,做了许多实验,并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从而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德”。 伽利略在25岁时被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 两年后,伽利略因为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触怒了教会,失去这份工作。 伽利略离开比萨大学后,于1592年去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一直到1610年。 这一段时期是伽利略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 在这里,他在力学、天文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1610年,伽利略把他的著作以通俗读物的形式发表出来,取名为《星空信使》,这本书在威尼斯出版,轰动了当时的欧洲,也为伽利略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伽利略被聘为“宫廷哲学家”和“宫廷首席数学家”,从此他又回到了故乡佛罗伦萨。 伽利略在佛罗伦萨的宫廷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但是他的天文学发现以及他的天文学著作明显的体现出了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 因此,伽利略开始受到教会的注意。 1616年开始,伽利略开始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 伽利略的晚年生活极其悲惨,照料他的女儿赛丽斯特竟然先于他离开人世。 失去爱女的过分悲伤,使伽利略双目失明。 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1642年1月8日,凌晨4时,伟大的伽利略——为科学、为真理奋斗一生的战士,科学巨人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在他离开人世的前夕,他还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 二.伽利略和他的科学发现 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有两大学派,一派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另一派则以自然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 两人皆是古代希腊蓍名的学者,但由于两人的观点和方法不同,其科学结论也就各异,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他是凭主观思考和纯推理方法作结论的,所以是充斥着谬误。 而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他完全依靠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 然而从11世纪起,在基督教会的扶持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得到了经院哲学家的重视,他们排斥阿基米德的物理学,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奉为经典,凡违反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学者均被视为“异端邪说”。 但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抱怀疑态度,相反他特别重视对阿基米德物理学的研究,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思考各种问题。 在伽俐略十八岁那年,一次到比萨教堂去做礼拜,他注意到教堂里悬挂的那些长明灯被风吹得一左一右有规律地摆动,他按自己脉博的跳动来计时,发现它们往复运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 就这样他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后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挂摆时钟,人们称之为伽利略钟。 伽利略根据阿基米德的学说,作了迅速确定合金成分的流体静力天平的研究,发明了可以测定物质密度的小天平,写出了名为《小天平》的论文。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了物体重心的几何学,于1588年发表了《固体的重心》的论文,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第二年,在友人的推荐下,被比萨大学聘任为数学教授。 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物体以同一高度落下,重的比轻的先着地。 但伽利略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实验后,得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量无关。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作了落体实验,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使统治人们思想长达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第一次发生动摇。 而应邀前来观看的一些著名学者却否认自己亲眼见到的一切,他们群起攻击伽利略。 1591年,伽利略被比萨解聘。 从科学史上看,伽利略并不是落体实验的首创者,其首创者是比利时的斯台文。 但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更为深远的。 1592年,伽利略来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科学活动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如斜面运动、力的合成、抛射体运动等。 他还对液体与热学作了研究,发明了温度计。 1609年,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它旋转,金星和月亮一样有盈有亏;土星有光环;太阳有黑子,能自转。 银河是由于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 这些发现为哥白尼、布鲁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对教会的信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第二年,他出版了《星际使者》,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他观察到的天空现象,宣传了他的观点。 这部著作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伽利略因此被称为“天空的哥伦布”。 1613年,他在罗马发表了《论太阳黑子》。 该书以书信形式明确指出了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 由此伽利略触怒了教会,开始受到宗教裁制所的审讯。 在教廷的压制下,伽利略仍继续科学研究,在长期观察和研究天体运动的实践中,他更加坚信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 1632年1月,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他在书中用三位学者对话的形式,作了四天的谈话。 讨论了三个问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2、充实哥白尼学说; 3、地球的潮汐。 《对话》总结了伽利略长期科研实践中的各种科学发现,宣告了托勒密地心说理论的破产,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的最高权威,从而推动了唯物论思想的发展。 这部著作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但却遭到了罗马教会的反对。 伽利略因此而受到了长期的监禁。 1636年,伽利略在监禁中偷偷地完成了他一生中另一部伟大的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 该书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 这部伟大著作同样是以三人对话形式写的。 “第一天”是关于固体材料强度的问题,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速度依赖于其重量的观点;“第二天”是关于内聚作用的原因,讨论了杠杆原理的证明及梁的强度问题;“第三天”讨论了匀速运动和自然加速运动;第四天是关于抛射体运动的讨论。 这一巨著从根本上否定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 三.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伽利略对物理规律的论证非常严格。 他创立了对物理理象进行实验研究并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例如,为了说明惯性,他曾设计一个无摩擦的理想实验:在一定点O悬挂一单摆,将摆球拉到离竖直位置一定距离的左侧A点,释放小球,小球将摆到竖直位置的右侧B点,此时A点与B点处于同一高度。 若在O的正下方C用钉子改变单摆的运动路线,小球将摆到与A、B两点同样高度的D。 伽利略指出,对于斜面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他将两个斜面对接起来,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斜面。 如果无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他推论说,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距离。 继续使第二个斜面的倾角越来越小,小球将合滚得越来越远。 如果第二个斜面改成水平面,小球就永远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要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设计的实验虽是想象中的,但却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的基础上。 把研究的事物理想化,就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化繁为简,易于认识其规律。 伽利略的这一自然科学新方法,有力地促进物理学的发展,他因此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 四.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伽利略的科学发现,不仅在物理学史上而且在整个科学中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法。 伽利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时说过,“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 ”后来,惠更斯继续了伽利略的研究工作,他导出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和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 牛顿在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后,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伽利略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 伽利略 著名的实验 凡是到意大利旅行的人,谁都忘不了去参观著名的比萨斜塔的丰采。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中部比萨城里一个古建筑,原是比萨大教堂的一个钟楼。 这座54.5米高的八层圆柱形建筑,在1174年动工的时候,由于地基不牢,刚刚建到第三层时就发现塔身倾斜,不得不被迫停工。 隔了一个多世纪,人们又继续施工,因此当它在1350年建成时,这座罗马式的大理石建筑好像一棵长歪的大树,再也不能扶直了。 从那时起,600多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比萨斜塔向南倾斜达5.3度,而且每年都向南倾斜约1毫米。 但是塔身尽管倾斜,而且经受过地震,这座古塔依然屹立在比萨城内,成为遐迩闻名的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不过,比萨斜塔所以闻名于世,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它和科学发现史上一件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1590年的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个红头发的25岁的青年科学家领着几个年轻的大学生,兴致勃勃地穿过游人熙来攘往的广场,钻进斜塔底层的拱形券门,然后沿着塔内螺旋状的楼梯拾级而上。 不多一会,聚集在广场的游人发现,在比萨斜塔的好几层外围的拱形券门都有那些大学生,而那个红头发的青年科学家爬上了高高的塔顶。 “喂,他们在干什么呀?”广场上一个大胡子意大利商人迷惑不解地问旁边一个卖小吃的小贩。 “先生,他们是比萨大学的学生。 ”那个腰间系着白围裙的商贩答道: “听说他们是在搞什么实……实验。 ” 小贩说的一点不错,因为广场上还有几个大学生正在让游人离开斜塔,免得被塔上的人扔下的东西砸伤。 说话间,塔顶的那个红头发青年科学家嚷了起来;“准备好了没有?” 从每层伸出的脑袋齐声喊道:“好了,可以开始!” 这时,塔上各层的大学生伸出半截身子,他们的手里托着一个沉甸甸的盒子,身旁还有一个玻璃的沙漏,那时还没有精确的秒表,沙漏是计算时间的工具。 那个盒子里装着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有的是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有的是大小不同的石块,甚至还有的放着一个墨水瓶和一管鹅毛笔。 盒子是特制的,安上一个按钮,只要轻轻地按下按钮,底盖会自动打开。 实验开始了。 只听见塔顶的那个红头发青年科学家一声号令,最下边一层的大学生按下按钮。 这时,只见盒子打开,两个重量完全不同的物体飞快下落,几秒钟后,广场上的人们听见“当”的一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 紧接着是二层、三层、五层……重复的实验依次进行。 最后,塔顶的那个红头发的青年科学家也举着一个盒子,里面是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他按下按钮,铁球迅速飞落下来,结果也是同时着地。 沙漏记下的时间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不同重量的物体从同样高度落下来,都是同时到达地面。 实验成功了!尽管广场上的游人对这个实验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是这个实验却动摇了几千年来谁也不曾怀疑过的一条“真理”,这个“真理”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的,他认为:物体从高处落下时,速度是由它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落下来的速度越快。 比萨斜塔的实验,推翻了这个权威的结论。 这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红头发的青年科学家是谁呢?他就是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枷利略。 选择道路 1564年 2月 15日,伽利略出生在意大利西海岸比萨城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 据说他的祖先是佛罗伦萨很有名望的医生,但是到了他的父亲伽利略·凡山杜这一代,家境日渐败落。 凡山杜是个很有才华的作曲家,生前出版过几本牧歌和器乐作品,他的数学也很好,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但是美妙的音乐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皮,他的数学才能也不能给他谋到一个好职位。 大约在小伽利略出生不久,凡山杜在离比萨城不远的佛罗伦萨开了一间卖毛织品的小铺子,这完全是不得已的办法。 但是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凡山杜只好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经商。 小伽利略是凡山杜的长子,父亲对儿子寄予很大希望。 他发现,小伽利略非常聪明,从小对什么事物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不仅如此,这个孩子心灵手巧,他似乎永远闲不住,不是画图画,就是弹琴,而且时常给弟弟妹妹做许多灵巧的机动玩具,玩得十分开心。 凡山杜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有一次,他对妻子说:“伽利略似乎对什么都有兴趣,将来他干什么合适呢?” “是呀,他很有音乐才能,也许可以把他培养成一个音乐家,像您一样……”妻子说。 凡山杜皱着眉摇摇头,说:“不,我已经吃够了搞音乐的苦头,不能让孩子走这条路!” 妻子迷惑不解地望着丈夫,小心翼翼地问:“那么,你的意思是……” 凡山杜胸有成竹地说:“我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杰出的医生,就像我们的祖辈那样,受人尊敬,有优厚的收入,能给我们家庭带来荣誉、地位和金钱……” 妻子看着丈夫激动的神情,知道这是凡山杜考虑了很久的念头,她没有反驳,只是叹了口气说:“但愿如此,也许这孩子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小伽利略最初进了佛伦勃罗萨修道院的学校。 在这所学校,他专心学习哲学和宗教,有段时间,小伽利略很想将来当一个献身教会的传教士。 但是凡山杜听到这个情况后,立即把儿子带回家,他劝说伽利略去学医,这是他为儿子的未来早已设计好的一条路。 17岁那年,伽利略进了著名的比萨大学,按照父亲的意愿,他当了医科学生。 比萨大学是所古老的大学,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这很合伽利略的心意,但是伽利略对医学并没有多大兴趣,他很少上课,一上课就对教授们教课的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使教授们难于回答,在教授们的眼里,伽利略是个很不招人喜欢的坏学生。 不过,伽利略只是兴趣不在医学,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并且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学说。 要知道,伽利略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代,而意大利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当时,意大利的许多大城市,如佛罗伦萨、热那亚和威尼斯,发展成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建起了商号、手工作坊和最早的银行,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加上贸易往来的发达,印刷术的发明,新思想的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迅速。 于是,人们对千百年来束缚思想的宗教神学和传统教条开始产生了动摇。 一个偶然的机会,伽利略听了宫廷数学家玛窦·利奇的讲课。 这位青年数学家渊博的学识,严密的逻辑性,特别是他在证明数学难题时的求证方法,使伽利略深深着迷。 他眼睛亮了,仿佛发现了一个神奇无比的世界,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数学王国!他兴奋极了,立即找到宫廷数学家玛窦·利奇,向他提出了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玛窦·利奇原是跟随托斯坎尼大公爵从佛罗伦萨来到比萨的,他给宫廷里的侍童讲数学,没有想到会有一个热心的听众,而且他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充分显示出超群的智慧和深厚的学识功底。 当玛窦·利奇听说伽利略是比萨大学医科学生时,不禁脱口而出:“啊,伽利略,你有天才,你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的。 ” 伽利略的脸红了,他谈到自己对医学的厌倦,谈到父亲对他的期望,也倾诉了自己因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的苦恼。 “别泄气。 ”玛窦·利奇和蔼地说:“你努力自学吧,有什么困难,任何时候我都是你忠诚的朋友。 ” 听了玛窦·利奇的鼓励,伽利略越发刻苦钻研数学和物理学,他把从宫廷数学家那里借来的每一本书,都用心地阅读,像海绵吸水一样地吸收下来。 但是,他并不是那种迷信书本的人,那些人们认为是真理的权威结论,在伽利略的脑子里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疑问,他常常为此而感到苦恼,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有一次,伽利略信步来到他熟悉的比萨大教堂,他坐在一张长凳上,目光凝视着那雕刻精美的祭坛和拱形的廊柱,蓦地,教堂大厅中央的巨灯晃动起来,是修理房屋的工人在那里安装吊灯。 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吊灯像钟摆一样晃动,在空中划出看不见的圆弧。 可是,伽利略却像触了电一样,目不转睛地跟踪着摆动的吊灯,同时,他用右手按着左腕的脉,计算着吊灯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以此计算吊灯摆动的时间。 这样计算的结果,伽利略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就是吊灯摆一次的时间,不管圆弧大小,总是一样的。 一开始,吊灯摆得很厉害,渐渐地,它慢了下来,可是,每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是一样的。 伽利略的脑子里翻腾开了,他想,书本上明明写着这样的结论,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长弧快些,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说法,谁也没有怀疑过。 难道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还是怎么回事。 他像发了狂似的跑回大学宿舍,关起门来重复做这个试验。 他找了不同长度的绳子、铁链,还有不知从哪里搞到的铁球、木球。 在房顶上,在窗外的树枝上,着迷地一次又一次重复,用沙漏记下摆动的时间。 最后,伽利略不得不大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里斯多德的结论是错误的,决定摆动周期的,是绳子的长度,和它末端的物体重量没有关系。 而且,相同长度的摆绳,振动的周期是一样的。 这,就是伽利略发现的摆的运动规律。 伽利略不用说多么高兴了。 可是在当时,有谁会相信一个医科大学生的科学发现,何况他的结论是否定了大名鼎鼎的亚里斯多德的权威说法。 就在这时,凡山杜的铺子里越来越不景气,听说伽利略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医学,而是成天迷恋着不相干的实验,于是,严厉的父亲决定停止伽利略继续上大学,让他回家去当一个店员。 伽利略灰心极了,他离开了比萨大学回到佛罗伦萨。 但是他选择的道路却是不可动摇的。 坚信科学 佛罗伦萨一条不太热闹的街道,有一个门面不大、生意清淡的铺子,这就是凡山杜开的毛织品商店。 每天,当匆匆过往的行人经过这里时,总是可以看见红头发的伽利略呆呆地坐在柜台前出神,或者旁若无人的在那里摆弄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像秤盘呀,铁块呀,盘子呀;而更多的时候,他是埋头在书本里,他看得那样专心,就连他的父亲大声叫唤都听不见。 自从回到家里,伽利略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在父亲的铺子里当一名店员,但是他的心里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数学和物理学。 没有起码的学习条件,也没有老师可以求教,他就想方设法找到一些自然科学的书籍,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自学。 他最喜欢的书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和阿基米德的著作。 《几何原理》是世界上流传下来最早的几何学著作,而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与力学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物理实验,对伽利略有很大的吸引力。 谈起实验,伽利略的兴趣最浓。 还在比萨大学时,他就动手制作了一种 “脉搏计”,这是他根据摆的运动规律设计的,可以用来测量病人的脉搏跳动的情况,很受医生的欢迎。 现在,在父亲的铺子里,谈不上实验的条件,但他仍然用一些日常的器具来做实验,尽管这样做免不了又要挨父亲的骂,他还是照干不误。 他从阿基米德检验国王皇冠的实验中受到启发,一面重复这个实验,一面想到这种方法的用途。 当时欧洲各国的航海事业正在兴起,航海业带动了造船业和机械制造,采矿、冶金的发展,反过来又向科学技术提出许多新的问题。 伽利略于是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合金的物理和力学性质的研究,不久,他通过测定物体在水中的重量发现,物体投入水中减轻的重量,刚好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量。 在这个重大发现的基础上,伽利略发明了一种比重秤,可以很方便地测定各种合金的比重。 他还写了一篇论文,详细地介绍了比重秤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这件事,很快就在佛罗伦萨和其他城市传开了。 1589年夏天,在佛罗伦萨的店铺里度过了4年自学生活的伽利略,由于得到宫廷数学家玛窦·利奇的?/ca>

哲学属于什么类型的科学?

正确的说法是:科学本来从属于哲学,哲学也是万学之母。

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爱因斯坦

科学探求真理方法是从观察实验出发,其知识体系构建运用的是“让认识向事物看齐”的逻辑。

哲学的终极使命是解读宇宙本体,也就是宇宙万物统一性、普遍性和公允性的存在。

一、科学属于什么类型的哲学?哲学和科学是思维的两个不同维度。

1、科学本来在亚力士多德那里从属于哲学,哲学也是万学之母,只不过后来被划分了出去。 但是,在现在科学发展的特殊语境下,我们也需要一些哲学思考,比如到底是还原论还是整体论,用的物理概念那些是虚幻的那些是真实的那些是粗暴的模型,那些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没能质疑,总之就是不带偏见,不先入为主,不局限于经验,充分发挥哲学思维的批判性,解构性,建构性等。

2、要想深入的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最好是看看一些科普书。 比如《宇宙的结构》,《宇宙逍遥》,《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 也要关注下当今的科学动态,比如科学家对自由意志的讨论,全息宇宙与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比较,多重宇宙与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观念,量子非定域现象与整体论的启示,量子信息与时空的因果关系,热力学与引力的关系,观察者的系统论效应……其实一些科学假说有很多也就是一些“直觉”“猜想”,而直觉与猜想能算科学?所以科学与哲学密不可分。 科学理论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综合判断,也就是表达了整体,其实这方面和哲学的初衷一样,只不过一个重于思辨,一个重于实验。 在我看来,科学如果非要把哲学挤出去,就像一个照镜子的人,非要从镜子上把脸洗净一样,一方面白费力气,另一方面是看似是高傲,其实是自卑心理。

3、哲学是对科学的反思。 哲学和科学是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根本区别应该说是分别集中的表现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 科学表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高度统一的维度,而哲学则集中表现着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维度。 哲学对科学的关系,从根本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中介所构成的反思关系。 科学以规范和实证两个尺度来抽象,概括和届时思维对象(存在)的运动规律,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中,蕴含着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思维和存在在规律层面上统一的问题”。 而不是追求思维能否表达存在,思维表述的存在是否是自在的存在,思维的客观性如何检验,概念的运动怎样反映事物运动的本质,思维主体的知情意,如何在反应存在的过程中实现统一等等问题,这些却都是哲学所思考的。

4、总之,人类的哲学活动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其实是很重要的哲学问题,如果想更为深入了解的话,就必须去了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观察与理论,逻辑与直觉,真理与价值,理解与解释等哲学问题。 科学以整个世界为思维对象,哲学是何以把整个世界作为思维对象成为可能而思考的。 这个整个世界,无非就是思维和存在;而在哲学并不思考思维和存在,哲学不做这些猜测,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 哲学和科学是思维的两个不同维度。

5、科学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归纳推理和形式逻辑,都是哲学家产生的。 而科学把这两个哲学成果反复应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科学大厦。 这个关系就有点像做理科和做工科的关系,理科提供了理论(比如牛顿力学),而工科通过对理论的应用产生了具体的发明创造(比如桥梁建筑),但并不是所有理科的理论都能产生那么大的应用价值的,就像哲学那么多思想,能像科学一样大量应用并产出实实在在的成果的也没有其它了,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其它哲学思想在哲学界的地位,毕竟哲学思想的高下,并不是从它能产生多少实际的东西来判断的。 就像你也不能从某个物理理论的工业应用多寡,来判断其价值一样。 由于科学找到了很多经验的现象界的规律,以探讨这些科学发现为目标,又形成了一个名为科学哲学的哲学分支。

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科学都属于人类认知世界的学问。 “科学”是近代以来才兴盛起来的一个名词。 要厘清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中来进行研究。

1、中国古代有“学问”一词。 《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

“科”字古已有之,但在甲骨文、金文之中都找不到,篆文中有,说明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科”字。

《说文》科,从禾,从斗。 斗者量也,合起来指衡量、分别谷子的等级品类。 本义:品类,等级。 《释名》:“科,课也。 课其不如法者,罪责之也”。

唐末以前中国并无“科学”一词。 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充其量只能算是“术”,还达不到“学问”的标准,尚没有资格称为“学”。

“科”字的演变

公元九世纪末的唐末官员、曾历任左拾遗、起居郎的罗衮,在其所著的《新唐书艺文志》之中,把“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这是中国最早有关“科学”一词的文献记载。

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专门的知识”、“个别的学问”。 在西学中,科学是分科而学之意。

Science一词出现之后,严复用中国传统学术术语格致来与其对应或称翻译,并从材料的收集(考订)、获得一般性认识(贯通)和验证所得一般性认识的可靠性(试验)等治学方法的三个层面对“格致”与Science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甲午海战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走在前面的日本就成了主要的学习途径。 中国最早使用西周翻译“Science”为“科学”一词的学者大概是康有为。 他出版的《日本书目志》中就列举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等书目。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逐渐增多,出现了“科学”与“格致”两词并存的局面。 在中华民国时期,受新文化运动倡导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影响,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一词才取代“格致”。

2、18世纪末科学在西方兴起

1637年,西方自然科学始祖勒内·笛卡尔发表了《在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提出了“普遍怀疑”的认识论主张。

奠定牛顿地位的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在康德之前,西方学术界由本体自然观承载的唯理论一家独大,神圣不可侵犯,“完整和一致”的宇宙本体是宇宙真理,而科学只是认知“现象片段”,上不了台面。

康德重新塑造了本体自然观,因西方哲学对本体无解,康德承认“完整和一致”的宇宙本体是人类的先验观念,不可被实证,而科学的“现象片段”研究也可以揭示并逐渐解决普遍性和一致性,也被承认为是知识。

人类文明的格局改变了!科学的崇高地位逐渐被塑造了起来!

笛卡尔“怀疑一切、追求实证”的认识论,为自然科学打下了理性的根基,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 直到19世纪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壮大,才使“科学”一词,逐渐从“哲学”和“博物学”区分开来。

3、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人类寻求能把观察事实联系在一起、最简单一致的思想体系的努力。”

科学探求真理方法是从观察实验出发,其知识体系构建运用的是“让认识向事物看齐”的逻辑。

哲学的终极使命是解读宇宙本体,也就是宇宙万物统一性、普遍性和公允性的存在。

爱因斯坦说:

“从那些看起来十分不同的复杂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三、哲学有学术交流吗?那是当然。

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s ),是指针对规定的课题,由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参加,为了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 可以采用座谈、讨论、演讲、展示、实验、发表成果等方式进行。 学术交流即信息交流,其最终目的是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交流。 通过对学术交流目的、作用的思考,认为学术交流的最终落脚点在新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上,指出激励(激活、激发)、启迪才是学术交流最本质的意义。

现代社会对哲学的需要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对现有客观知识的精炼和系统化概括,即思想方法论,包括逻辑,因果等;

2. 提高人类对主观道德和价值观的认知或共识能力,即伦理。 后一点,离开了哲学可以说根本就玩不转。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