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解析恢复注释的方法 (一步步解释)

文章标题:恢复注释的方法详解 一步步解释

在现代软件开发过程中,代码注释是一种重要的文档形式,它能够帮助开发者理解代码的逻辑、目的以及用法等信息。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需要恢复或更新注释的情况。
这时了解如何恢复注释变得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一步步解析恢复注释的方法。

一、注释概述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注释。
注释是代码中的辅助信息,用于解释代码的目的、功能或实现等。
在大多数编程语言中,注释不会被编译器执行,它们主要用于帮助开发者理解代码。
常见的注释形式包括单行注释和多行注释。

二、为何需要恢复注释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重构、代码修改等,可能会导致原有的注释被删除或覆盖。这种情况会带来以下问题:

1. 开发者无法理解或遗忘代码的意图和功能;
2. 维护困难,导致潜在的问题和错误;
3. 不符合代码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

因此,恢复注释对于提高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至关重要。

三、恢复注释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一步步解析恢复注释的方法:

1. 代码审查:通过代码审查找出被删除或覆盖的注释。审查过程中要注意代码的逻辑结构、命名规范以及函数使用等方面,从中推断出可能的注释内容。
2. 查阅历史版本:大多数版本控制工具(如Git)都能查看文件的历史版本。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代码,找到被删除或修改的注释,并恢复它们。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版本控制知识。
3. 使用IDE(集成开发环境):许多IDE都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和替换功能,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找到并恢复注释。一些IDE还提供了自动恢复注释的功能,如通过智能提示等方式推断出代码的意图并添加相应的注释。
4. 询问同事: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恢复注释,可以向开发该段代码的同事请教,了解代码的意图和功能,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添加相应的注释。
5. 文档参考:如果项目中存在相关文档,如设计文档、需求文档等,可以通过查阅这些文档了解代码的意图和功能,从而恢复注释。
6. 代码重构与重构日志:如果在重构过程中丢失了注释,可以通过查看重构日志来了解代码的改动情况,从而恢复相应的注释。在重构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有的注释并添加新的注释,以便于后期维护和理解。
7. 建立约定和模板:为了保持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可以建立一些注释的约定和模板。例如,使用统一的注释风格、遵循特定的命名规范等。这些约定和模板有助于开发者快速理解代码的意图和功能,从而更容易恢复丢失的注释。

四、注意事项

在恢复注释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尽量保持原有注释的风格和格式;
2. 恢复注释时要确保准确性,避免误导其他开发者;
3. 恢复注释后要进行测试,确保代码的功能和性能不受影响;
4. 在恢复注释的同时,也要关注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提高代码质量。

五、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恢复注释的方法,包括代码审查、查阅历史版本、使用IDE、询问同事、文档参考以及建立约定和模板等。
在实际项目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恢复丢失的注释。
同时,我们也强调了恢复注释的重要性以及注意事项。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恢复注释的方法,提高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


送应氏二首译文 | 注释 | 赏析

送应氏二首 [两汉]曹植

其一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其二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送别译文及注释

其一译文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其二译文 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赏析

其一赏析 此诗作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应氏指应场、应璩兄弟。 应场为建安七子之一。 曹植时年二十岁,被封为平原侯,应场被任为平原侯庶子。 同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 当时应场也在军中。 之后不久,应场受命为五官将文学,行将北上,曹植设宴送别应氏,写了两苗诗。 这苕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残破景象。

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二旬,写信步登上北亡嚣山,洛阳周围的群山便会历历在目。 北邙即亡墨山,在洛阳城北,是曹植送应场的必经之路。 登和望提挈全诗。 只有登上北亡山,才能遥望洛阳四周的群山。 这二旬,既交待了诗人综观洛阳的立足点,又为下面描写洛阳的荒凉景象,选取了适宜的角度。 这样写,合乎事理,使人感到诗中所呈现的景物自然、真切。

创作背景

石壕吏这首诗的译文和注释是什么?

石壕吏杜甫 〔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出门看 一作:出看门)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犹得:还能够。 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 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 独:唯独、只有。 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 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 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 “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 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 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 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 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 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 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 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 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 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琵琶行的赏析和注释

分类:文化/艺术 >> 器乐/声乐 问题描述: 急 解析: 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 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左迁:贬官。 2、凡:共。 3、间关:鸟鸣声。 4、虾蟆陵:下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们的通称。 6、争缠头:竞相赠送财物。 7、钿头银篦:妇女头上饰物。 8、浮梁:江西景德镇。 9、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嘶哑杂乱刺耳。 10、向前:刚才。 11、青衫:唐官员以等级穿着不同颜色衣裳。 青衫是最低一级的服色。 12、湓:(pén) 13、谪:(zhé) 14、荻: (dí) 15、嘈: (cáo) 16、篦:(bì) 17、钿: (diàn) 【译文】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 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 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 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 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 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 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 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 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 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 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弹罢曲于,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 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 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 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 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 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 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 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 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 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 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 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 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 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 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评析】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分藏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的家里,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其中还羼入几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元调重刻《白氏长庆集》71卷,与绍兴本基本相同.另有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分前,后集,内容也与绍兴本大体相同.清汪立名则刻有《白香山诗集》40卷,仅诗,无文,其中包括辑佚而成的《补遗》 2卷,并于原注外增加笺释.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加以订补;又编《外集》2卷,搜集佚诗佚文,并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研究资料方面,新,旧《唐书》有白居易的本传,陈振孙,汪立名均撰有年谱.近人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和岑仲勉的《白氏长庆集伪文》,对白居易的诗文多所考订.今人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所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收集自中唐至晚清有关评论资料.另有日本花房英树著的《白居易研究》等,都是研究白居易的较重要的参考书藉.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 *** 兼济天下的宗旨.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诗歌特点 生活特点 时期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代表作品 长恨歌 琵琶行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开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