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 编程与操作综合指南 b FX1S b (PLC编程与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PLC) 第一章:PLC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第一节:PLC的产生、特点及其应用方向 一、PLC的发展史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继电顺序控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公开招标,要求控制系统易于修改、成本低、能结合计算机功能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的优点。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根据这些要求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PLC。PLC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应用于顺序控制,因此被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二、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用于工业环境,采用可编程存储器存储内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操作。 三、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 1. 逻辑控制: 可进行与、或、非等逻辑运算,替代继电器进行开关量控制。 2. 定时控制: 提供时间继电器,可设置定时时间常数并读出、修改。 3. 计数控制: 提供不同数量、类型的计数器,支持加、减计数模式和位置检测。 4. 步进顺序控制: 按顺序执行指令,可作为多部步进控制器使用。 5. 系统监控: 监控系统运行状态,根据异常值设定调整控制。 6. 数据处理: 可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如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 7. 通信和联网: 大多数PLC具有通信、网络技术,可进行远程I/O控制,多台PLC可联网通信。 第二节:PLC的基本结构 PLC的基本结构包括: 一、中央处理单元(CPU) 控制和执行PLC程序。 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和I/O接口。 二、输入/输出(I/O)模块 连接PLC和过程变量。 提供数字量(开关信号)或模拟量(连续信号)输入/输出。 三、编程设备 用于编写、调试和修改PLC程序。 通常是个人电脑或专用编程器。 四、电源 为PLC提供必要的电力。 第三节:PLC的基本工作原理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 1. 扫描输入: CPU读取I/O模块的输入状态。 2. 执行程序: CPU根据输入状态和程序执行用户编写的指令。 3. 更新输出: CPU根据执行结果更新I/O模块的输出状态。 4. 重复扫描: CPU重复执行上述步骤,形成连续控制循环。 PLC通过这种扫描输入、执行程序和更新输出的循环,实现对过程变量的自动化控制。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