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警惕PLC系统安全维护,严格监控内部程序的上载操作 (企业需要规避哪些风险)

企业需警惕PLC系统安全维护,严格监控内部程序的上载操作——探究企业如何规避PLC系统安全风险 企业需要规避哪些风险

一、引言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PLC系统作为工业自动化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安全。
因此,企业需高度重视PLC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严格监控内部程序的上载操作,以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可靠。
本文将详细探讨企业在PLC系统安全维护中需警惕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二、PLC系统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PLC系统作为工业控制的核心,承载着企业的生产流程控制、数据监控与传输等重要任务。
一旦PLC系统出现故障或被恶意攻击,可能导致生产线瘫痪、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
因此,企业需高度重视PLC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

三、企业需警惕的PLC系统安全风险

1. 程序被篡改风险: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通过上载恶意程序或修改原有程序,导致PLC系统执行错误指令,造成生产线故障或安全事故。
2. 数据泄露风险:PLC系统中存储的大量生产数据可能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或客户隐私,如数据被非法获取,将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3. 病毒感染风险:通过网络连接,PLC系统可能感染病毒,导致系统崩溃或数据损坏,影响生产线的正常运行。
4. 非法访问风险: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非法访问PLC系统,获取敏感信息或破坏系统。

四、严格监控内部程序上载操作

为规避以上风险,企业需严格监控PLC系统的内部程序上载操作,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完善的上载管理制度:企业应制定严格的PLC程序上载管理制度,规定上载操作的流程、权限和职责,确保只有具备相应权限的人员才能进行上载操作。
2. 采用强密码策略:为PLC系统设置强密码,并定期更换,防止密码被破解或猜测。
3. 使用正版软件和工具:确保上载的程序和工具均为正版,避免使用盗版软件带来的安全风险。
4. 实施审计和监控:对PLC系统的上载操作进行记录和监控,确保上载操作的合规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5.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PLC系统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安全事件,迅速响应,降低损失。

五、企业如何规避PLC系统安全风险

1. 加强人员管理: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防止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或误操作。
2. 强化系统防护:在PLC系统周边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设备,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3. 定期安全评估:定期对PLC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4. 适时更新升级:根据工业生产的需求和安全漏洞信息,及时对PLC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安全性。
5. 引入专业安全团队:建立专业的信息安全团队,负责PLC系统的安全维护和应急响应,提高企业的安全防范水平。

六、结语

企业需高度重视PLC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严格监控内部程序的上载操作,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规避潜在的安全风险。
通过加强人员管理、强化系统防护、定期安全评估、适时更新升级和引入专业安全团队等手段,确保PLC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一般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如何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

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看,操作风险的产生是银行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必须面对和化解的。 银行操作风险,即银行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风险,包括银行机构发生责任事故、财务会计信息失真、业务差错与失误等。 发生这些不确定因素时,对资产安全有着巨大影响。 如何避免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内部控制,二是强化风险管理制度约束,三为防范金融监管系统对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创造条件。

加强银行内部控制,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岗位责任明确的内控制度体系。 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确定经营目标,制定相应岗位操作规程。 制定的岗位操作规程,既要有对业务风险程度及相关人员的规定和要求,也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对各操作部门所辖岗位进行详细划分,明确其各自任务及职责范围;对内部审批制度和操作程序进一步完善、细化、规范;在处理业务时更要注意把握好政策界限、制度界限和操作界限,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发生业务风险;对员工的岗位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规定,不能出现超强度工作(超负荷工作指以一种机械作业方式进行作业)或在超负荷工作下发生人身伤亡等重大案件。 同时要结合经营目标的实现,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风险是企业和组织面临的一种不确定性,不能以简单的经验或主观判断代替客观现实,而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控制风险。 这是风险管理中的关键。 首先,要对可能发生的业务风险进行准确判断、科学预测;其次,在开展风险检查时,应该注重系统运行是否稳定和准确,充分发挥风险检查与控制功能。 通过数据分析处理获取与系统运行有关、能够反映实际状况的信息,对风险进行全面综合考虑;第三,定期进行检查分析并反馈信息。 针对已经出现的风险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防范运行风险;第四,要不断强化各部门内部控制,以减少风险。

金融监管系统对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从当前的情况看,监管系统的一些重大难题也亟待解决。 在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各种金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叠加,而金融监管系统是维护金融秩序不可缺少的一环。 当前银行业监管部门普遍存在职责不清、权力缺乏制衡、缺乏监督制约等问题。 一些金融监管机构不能有效地处理好传统监管与现代监管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就是出现不能有效履行新形势下金融监管的新要求。 这种情况将严重制约银行机构的健康发展。 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其经营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从法律法规上规范操作风险管理是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事前”,主要措施有:一是强化对操作风险的事前控制:要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做好事前防范、事前控制与监督。 二是强化对操作员业务技能的培训:要以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为目的,加大对现有业务规程、岗位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培训力度,特别要重视强化个人客户经理人员业务技能和道德品质建设,不断提高操作风险防范能力。 三是强化对从业人员监管。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管是防止银行人员因违规而造成损失、维护银行资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什么是三级等保体系?

三级等保体系是指: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对信息和信息载体按照重要性等级分级别进行保护的一种工作,在中国、美国等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一种信息安全领域的工作。 在中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广义上为涉及到该工作的标准、产品、系统、信息等均依据等级保护思想的安全工作;狭义上一般指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拓展资料:

等级保护标准体系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包括: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标准、等级设备标准、等级建设标准、等级管理标准等,是实行等级保护制度的重要基础。

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

本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具有系统审计保护级所有功能。 此外,还提供有关安全策略模型、数据标记以及主体对客体强制访问控制的非形式化描述;具有准确地标记输出信息的能力;消除通过测试发现的任何错误。

自主访问控制> 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定义和控制系统中命名用户对命名客体的访问。 实施机制(例如:访问控制表)允许命名用户以用户和(或)用户组的身份规定并控制客体的共享;阻止非授权用户读取敏感信息。 并控制访问权限扩散。 自主访问控制机制根据用户指定方式或默认方式,阻止非授权用户访问客体。 访问控制的粒度是单个用户。 没有存取权的用户只允许由授权用户指定对客体的访问权。 阻止非授权用户读取敏感信息。 强制访问控制> 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对所有主体及其所控制的客体(例如:进程、文件、段、设备)实施强制访问控制。 为这些主体及客体指定敏感标记,这些标记是等级分类和非等级类别的组合,它们是实施强制访问控制的依据。 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支持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组成的安全级。 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控制的所有主体对客体的访问应满足:仅当主体安全级中的等级分类高于或等于客体安全级中的等级分类,且主体安全级中的非等级类别包含了客体安全级中的全部非等级类别,主体才能读客体;仅当主体安全级中的等级分类低于或等于客体安全级中的等级分类,且主体安全级中的非等级类别包含于客体安全级中的非等级类别,主体才能写一个客体。 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使用身份和鉴别数据,鉴别用户的身份,并保证用户创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外部主体的安全级和授权受该用户的安全级和授权的控制。

如何规避资金风险及防范措施

规避资金风险及防范措施:(一)实行资金统一调度管理,拓宽筹资渠道目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地域分散,逐渐形成了资金的分层管理,由于各项目“肥瘦不均”,致使大量资金沉淀,而有的项目资金匮乏,造成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缓慢,再加之单一化筹资渠道,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 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统筹资金预算;年初局根据新上项目和施工生产的需要,统一编制资金预算计划,指导和调节日常的资金管理工作。 在资金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坚持全局性、系统性的原则,机关管理预算与项目预算相结合的原则,编制的预算既能保证机关管理层正常经营的开支,又能满足现场施工生产的需要。 2、明确责任目标及奖惩办法;与各项目部签订定期上交款目标责任状,明确奖罚措施,确保资金在企业内部的良性运作,减少筹资风险的发生。 3、设立资金结算中心,市场化运作;在资金运作上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满足发展需要。 (二)严把合同关,做到“五不签”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把好合同签订关,企业需要做好两方面的防范措施。 1、做到合同“五不签”即: ①不合投标程序的合同不签; ②未经审查的合同不签;③不合法的合同不签;④低于成本价的合同不签;⑤显失公平的合同不签。 2、密切关注施工合同中的“补充协议”在施工合同中,业主往往基于自身对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对施工合同进行补充或修改,经补充的协议,与施工合同前述条款规定相比有优先适用的原则。 特别是工程款的拨付、税金缴纳、大型主要材料款的支付等等要有明确规定。 (三)加强预算管理,推行责任成本核算成本风险是施工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财务风险。 要采取以下对策来防范财务风险:1、切实推行责任成本核算对责任成本按照:指标分解——指标控制——指标考核三个环节进行分解,层层分解到队部、班组、个人。 责任成本分解的过程不仅是增收节支而且也是逐步逐级降低财务风险的过程。 2、加强社会保险意识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为特殊工种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而且要针对工程的特点参投工程保险,可有效地避免和降低不可预见费用的发生。 (四)及时办理竣工结算,降低外欠款风险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是施工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施工内容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后,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环节。 要做到以下几点:1、施工企业一旦按照图纸要求完成施工后,就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 对于设计变更部分或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原因而发生的材料倒运费等费用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加速竣工工程款的回收。 2、根据施工合同做好工程的索赔工作。 索赔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以合同和法律为依据、合情合理的签证认可行为,是目前工程承包中不可避免的事项。 在施工企业,索赔工作应是全部竣工结算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施工企业应当重视索赔的实质和方法。 当工程施工中出现合同内容之外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引起工程发生事故或拖延工期等情况时,施工单位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认真分析,提出索赔申请,追补损失。 3、在工程保修期内,工程项目部应根据实际工程量,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并制定保修计划,以此作为保修费用的控制依据。 根据实际情况,项目部可委派专人或由就近施工的人员代管,尽量节约开支,降低财务风险。 (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淡薄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所以应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增强参与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能够透过经济活动现象看本质,及时准确捕捉财务风险的信号并向管理者进行反馈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规避。 综上所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企业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就可以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将发生财务风险的机率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规避资金风险的目的。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