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和碳路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 探索创新解决方案 (碳中和路线图)

导语:2023年12月21日,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2023责任中国·ESG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华润微报送的进军新能源汽车电子市场低碳案例,获评2023年度ESG可持续发展创新先锋企业。

汽车芯片产业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催化下,汽车芯片产业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作为国内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华润微积极瞄准绿色汽车赛道,始终坚持在体系建设、产品升级、行业合作、市场开拓等多赛道同时发力,致力于服务绿色汽车产业。

华润微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号召

长期以来,华润微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号召,高度重视ESG和可持续发展工作。自2013年起,公司已连续10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以资本市场为窗口,披露公司在经济、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等领域的履责实践和亮点绩效,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未来华润微的持续发展

未来,华润微将持续关注碳中和、绿色经济、供应链管理、人才发展等重要议题,持续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

本文由华润微电子芯闻号发布,欢迎关注!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碳中和促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你怎么看?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要求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节点,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作为钢铁行业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手段,氢冶金技术已经成为绿色低碳发展钢铁冶炼的重要抓手。

新技术助力低碳排放

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三个过程:一是将铁矿石还原成生铁;二是将生铁进一步脱碳制成粗钢;三是将粗钢加工成型获得钢材产品。其中,第一步的还原过程中产生了占整个钢铁生产过程高达90%的碳排放量。因此,降低还原过程的碳排放,对于钢铁行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氢冶金技术中,将原本完全依靠碳还原的炼铁工艺,采用氢气替代碳作为还原剂,从而大大降低了碳还原剂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

按照制氢生产、炼钢利用和减碳支持三个方面来讲,氢冶金技术的重点是制氢生产技术。制氢过程是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的转化,考虑到实际生产和应用环节,其还涵盖了氢能储存、氢能运输设备和技术。国内外钢铁企业都开展了煤基法、气基法、电解法、核能制氢等多种制氢方式的研究开发。相比而言,我国钢铁企业并不落后。目前,电解水制氢的工艺尚不完善,专利申请较少,也未形成保护壁垒,而电解水所带来的污染最小,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作用最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瑞典钢铁公司、德国西门子奥钢联、意大利特诺恩集团、美国米德雷克斯技术公司等多家欧美企业,都开展了电解制氢的绿氢项目。结合我国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看,国内的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已经初具规模,国内钢铁企业也完全具备开展“零排放发电+电能制氢”的绿氢项目的能力。

在炼钢利用方面,也就是在使用氢气还原铁的生产阶段,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氢气还原效率和炼铁炼钢生产率,从而达到进一步节能减排的效果。在目前的原材料体系和工艺条件下,各钢铁企业都尝试了不同的混合气、气煤混合等还原剂成分组合,以及调整控制还原工艺的参数,来实现还原铁效果的突破。前景最为明朗的是,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氢冶金相关技术领域的确定性研发方向和发展机会,由于我国钢铁产业链较为完善,“三废”资源回收利用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相关政策支持,使得钢铁企业能够在氢冶金工艺中利用二次资源提高生产线的综合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对废气、废水、废料的循环利用,不仅能够实现节能减排,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毛利率。并且,随着产业链核心部件的系统升级,以及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钢铁企业应把握信息技术在氢冶金相关技术领域的应用机遇,利用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方法合理调配氢气用量,提高还原反应效率,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产率和产品质量。

在减碳支持方面,随着碳中和目标的逐步落实,除了制氢生产和炼钢工艺的研发投入,钢铁企业还需要对相关支持设备和配套技术进行改进,保障氢气生产、使用、储存的安全性,淘汰落后产能的生产线,优化企业资源调配。由于国家层面对高能耗低附加值的钢产品将进行常态化产量压减,势必刺激钢材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同时,由于碳排放已经逐步成为钢铁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企业应当积极利用发展趋势,大力开展技术研发,拓展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价值利用空间和融资渠道,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企业的整体低碳转型,提高行业竞争力。

“头部企业”注重“氢”专利

企业研发投入在形成无形资产之前,所产生的费用均作为研发费用在年报报表中列报,当研发项目满足了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将被计入报表的无形资产项目,因此,可以从钢铁企业的研发费用和无形资产列报情况以及氢冶金技术研发能力和进展作出比较。下表中列出了部分国内钢铁企业上市公司的部分经营数据和专利申请情况,其中专利申请量是以2001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公开数据为基础,考虑到部分公司的2020年年报尚未公布以及2020年的疫情影响,表中的研发费用和无形资产以2019年年报数据为基础。

隶属于宝武集团的宝钢股份由于其在业内的绝对实力,其具备了远超过其他公司的无形资产和研发实力,也拥有着最多的氢冶金专利申请量。河钢集团是研发费用与无形资产比例最高的钢铁企业,尽管其目前的专利申请量并不突出,但结合媒体报道的其与意大利特诺恩集团的氢冶金合作项目,以及其与中科院、钢铁研究总院、东北大学组建的氢能技术与产业创新中心等,可以预期,河钢集团将围绕低碳发展和氢能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一系列工艺变革和产业链布局。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统筹当前和长远,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我国2030年和206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的情景预测。研究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

二是统筹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结合科技部的职能,更加侧重于科技创新,着力于加强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技术供给。同时也适当考虑了低碳技术标准等政策创新方面的内容,以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

三是统筹科技部门和相关方面的工作,在科技部已开展和正在部署的相关工作基础上,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在低碳科技创新方面的科技需求。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与相关部门编制的实施方案做好协调和对接。

重点任务

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立足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

二是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是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优化为核心,引领高碳工业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

三是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是以围绕交通和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以脱碳减排和节能增效为重点,大力推进低碳零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四是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聚焦提升CCUS、绿色碳汇、蓝色碳汇等负碳技术能力,对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和减量替代技术进行针对性部署。

五是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围绕驱动产业变革的目标,聚焦基础研究最新突破。加快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路径,引领实现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迭代升级。

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有哪些

实现碳中和的措施:

1、节能

主要包括降低和提高效率。减排主要包括乘坐公共交通,节能减排。效率提高主要是指提高生产、转化、运输、储存和利用的效率。

2、移除

主要包括物理去除和生物移除。物理移除是碳的捕获、储存和利用技术。生物去除是通过各种植物和土壤来固定植物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

3、替代

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能源电力行业为例,即清洁能源发电代替化石能源发电,用电代替化石能源消耗。

实现碳中和的巨大影响

1、电力工业

电力行业是碳减排技术最成熟、成本最低的行业,承载着先实现碳中和甚至负排放的预期,这意味着必须安装碳捕集装置。碳中和的实现将带来电力需求的长期高速增长。在2060年之前,中国的电力需求将是今天的2-3倍,这意味着电力系统的规模将翻一番。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增长率远未达到碳中和。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每年新增风电和太阳能装机2亿千瓦,目前只有5000万千瓦左右。为了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有必要对现有的燃煤发电进行全面灵活的改造。在充分利用燃煤动力的灵活性后,电化学储能将进行大规模开发。

考虑到设备寿命20-30年,最迟2030年以后不能再安装新的燃煤动力设备。考虑到产业链发展的20年成熟期,最迟要在2035年开始大规模部署碳捕集设备。

2、交通行业

中国交通能源需求将长期持续快速上升,2060年前仍有50%的增长空间。考虑到汽车的10-15年寿命,2060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从2045年开始不再销售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至少是2019年的20倍。

碳中和要求铁路运输快速电气化,即电力机车;交通运输将是氢能的第一个大规模应用产业,交通运输的碳减排将促进氢能产业的初步发展和成熟。;生物质燃料将长期发挥作用,特别是在飞机、轮船和其他不适合发电或制氢的设备中。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