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动作超时检测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plc动作超时报警程序是什么)

PLC动作超时检测程序的设计与实现:PLC动作超时报警程序详解 plc动作超时报警程序是什么

一、引言

在现代工业控制系统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PLC用于自动化控制各种设备和机器,以实现高效、精确的生产过程。
为了确保PLC系统的稳定运行,动作超时检测程序的设计与实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PLC动作超时检测程序的设计与实现,以及PLC动作超时报警程序的相关内容。

二、PLC动作超时检测程序的设计

1. 设计目标

PLC动作超时检测程序的主要目标是监控PLC控制的各种动作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当动作执行时间超过预设时间时,检测程序将触发报警,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设计原则

(1)实时性:检测程序需具备较高的实时性能,以便及时发现动作超时情况。

(2)可靠性:检测程序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确保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下正常运行。

(3)易于维护:检测程序应易于修改和维护,以适应不同的生产需求。

3. 设计步骤

(1)收集需求:了解PLC控制的各种动作及其预期完成时间,收集相关数据和参数。

(2)分析流程:分析PLC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确定动作超时检测的关键环节。

(3)设定阈值: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动作超时检测的阈值。

(4)编写程序:根据设计目标和原则,编写PLC动作超时检测程序。

(5)测试与优化:在实际环境中测试检测程序,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优化和改进。

三、PLC动作超时检测程序的实现

1. 硬件连接

需要确保PLC与相关的硬件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等)正确连接,并保持良好的通信状态。

2. 软件配置

在PLC编程软件中,配置好相应的输入输出模块,建立动作超时检测程序的逻辑框架。

3. 编写检测程序

根据设计步骤,编写具体的检测程序。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定时器:使用PLC内部的定时器功能,记录动作的执行时间。

(2)比较逻辑:将动作的执行时间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超时。

(3)报警信号:当动作超时发生时,产生报警信号,提醒操作人员。

4. 调试与优化

在实际环境中调试检测程序,检查程序是否能正确检测动作超时情况。
根据调试结果,对程序进行优化和改进。

四、PLC动作超时报警程序的相关内容

1. 报警信号的生成

当PLC动作超时检测程序检测到动作超时情况时,将触发报警信号。
报警信号可以通过PLC的指示灯、声光报警器等设备输出。

2. 报警信息的处理

操作人员收到报警信号后,需及时查看PLC的显示界面或相关监控设备,了解动作超时的情况。
根据报警信息,操作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重启设备、调整参数等。

3. 报警记录的保存

为了便于故障排查和分析,PLC动作超时报警程序应具备报警记录功能,记录每次报警的时间、原因等信息。

五、结论

PLC动作超时检测程序是确保PLC控制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部分。
通过设计并实现有效的检测程序,可以及时发现动作超时情况,并通过报警程序提醒操作人员采取措施。
本文详细介绍了PLC动作超时检测程序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以及PLC动作超时报警程序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简述PLC的工作方式,分析周期扫描方式的特点和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你好楼主

PLC的工作方式是循环扫描加中断处理

plc特点

1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高可靠性是电气控制设备的关键性能。 PLC由于采用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制造,内部电路采取了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例如三菱公司生产的F系列PLC平均无故障时间高达30万小时。 一些使用冗余CPU的PLC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则更长。 从PLC的机外电路来说,使用PLC构成控制系统,和同等规模的继电接触器系统相比,电气接线及开关接点已减少到数百甚至数千分之一,故障也就大大降低。 此外,PLC带有硬件故障自我检测功能,出现故障时可及时发出警报信息。 在应用软件中,应用者还可以编入外围器件的故障自诊断程序,使系统中除PLC以外的电路及设备也获得故障自诊断保护。 这样,整个系统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也就不奇怪了。 2配套齐全,功能完善,适用性强PLC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大、中、小各种规模的系列化产品。 可以用于各种规模的工业控制场合。 除了逻辑处理功能以外,现代PLC大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算能力,可用于各种数字控制领域。 近年来PLC的功能单元大量涌现,使PLC渗透到了位置控制、温度控制、CNC等各种工业控制中。 加上PLC通信能力的增强及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使用PLC组成各种控制系统变得非常容易。 3易学易用,深受工程技术人员欢迎PLC作为通用工业控制计算机,是面向工矿企业的工控设备。 它接口容易,编程语言易于为工程技术人员接受。 梯形图语言的图形符号与表达方式和继电器电路图相当接近,只用PLC的少量开关量逻辑控制指令就可以方便地实现继电器电路的功能。 为不熟悉电子电路、不懂计算机原理和汇编语言的人使用计算机从事工业控制打开了方便之门。 4系统的设计、建造工作量小,维护方便,容易改造PLC用存储逻辑代替接线逻辑,大大减少了控制设备外部的接线,使控制系统设计及建造的周期大为缩短,同时维护也变得容易起来。 更重要的是使同一设备经过改变程序改变生产过程成为可能。 这很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场合。 5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以超小型PLC为例,新近出产的品种底部尺寸小于100mm,重量小于150g,功耗仅数瓦。 由于体积小很容易装入机械内部,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控制设备。

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在编写PLC程序之前,首先应对系统的特点和运行过程进行分析。 在一般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系统内每台设备开始时均处于初始状态。

一、初始状态包括

1、供设备用电的电源正常。

2、设备选择在自动方式,即PLC控制方式。

3、该设备的保护、控制及信号已复位。

在确定每台设备均满足初始状态后,由操作员下达起动命令,整个系统从初始状态出发进入起动过程。 自检中任一台设备不满足起动的初始条件均不能进行起动操作。 在起动过程中各设备状态不断改变,各个单体设备根据工艺流程顺序起动运行,向稳定运行状态前进,最后进入稳定运行状态。 稳定运行状态的时间视生产情况确定。 当一段生产工作完成后,由操作员操作或由停车条件自动发出停车命令,系统即进入停止过程,待最后一台设备停止完毕后,整个系统又回到了初始状态,等待下一周期。

二、过程

1、在初始阶段,系统各设备自检发生的故障 a.供电电源或设备不正常。 b.设备控制状态是否选择自动方式。 c.未排除故障。

2、起动故障常见起动故障为起动超时故障,即PLC驱动输出继电器动作,在正常时间内电动机未能相应起动。

3、运行故障在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电动机过载跳闸、自动方式被人为改变、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的急停开关动作等突发性事件或故障。

以上故障和信号任一种出现,均应将PLC程序立即转入执行停止命令阶段,按程序设定停止生产流程,对于这种需立即中止生产过程的故障,称之为一类故障。 在实际生产中还有另一种故障不需要立即停止生产流程,如除尘器,该类设备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属于附属设备,如不运行也不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其发生故障时,PLC系统可先停掉该设备并向操作员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由总调度室指派维修人员进行设备检修而PLC系统可继续执行生产主流程程序,这类故障可称为二类故障。

这些只是在网上查询的资料,不知道是否完善与正确,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plc最基本原理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一. 扫描技术 当PLC投入运行后,其工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输入采样、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 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称作一个扫描周期。 在整个运行期间,PLC的CPU以一定的扫描速度重复执行上述三个阶段。 (一) 输入采样阶段在输入采样阶段,PLC以扫描方式依次地读入所有输入状态和数据,并将它们存入I/O映象区中的相应得单元内。 输入采样结束后,转入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即使输入状态和数据发生变化,I/O映象区中的相应单元的状态和数据也不会改变。 因此,如果输入是脉冲信号,则该脉冲信号的宽度必须大于一个扫描周期,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该输入均能被读入。 (二) 用户程序执行阶段在用户程序执行阶段,PLC总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地扫描用户程序(梯形图)。 在扫描每一条梯形图时,又总是先扫描梯形图左边的由各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并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由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逻辑运算,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该逻辑线圈在系统RAM存储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刷新该输出线圈在I/O映象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确定是否要执行该梯形图所规定的特殊功能指令。 即,在用户程序执行过程中,只有输入点在I/O映象区内的状态和数据不会发生变化,而其他输出点和软设备在I/O映象区或系统RAM存储区内的状态和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图,其程序执行结果会对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这些线圈或数据的梯形图起作用;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图,其被刷新的逻辑线圈的状态或数据只能到下一个扫描周期才能对排在其上面的程序起作用。 (三) 输出刷新阶段当扫描用户程序结束后,PLC就进入输出刷新阶段。 在此期间,CPU按照I/O映象区内对应的状态和数据刷新所有的输出锁存电路,再经输出电路驱动相应的外设。 这时,才是PLC的真正输出。 同样的若干条梯形图,其排列次序不同,执行的结果也不同。 另外,采用扫描用户程序的运行结果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的硬逻辑并行运行的结果有所区别。 当然,如果扫描周期所占用的时间对整个运行来说可以忽略,那么二者之间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一般来说,PLC的扫描周期包括自诊断、通讯等,如下图所示,即一个扫描周期等于自诊断、通讯、输入采样、用户程序执行、输出刷新等所有时间的总和。 可编程控制器,英文称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简称PLC。 PLC是基于电子计算机,且适用于工业现场工作的电控制器。 它源于继电控制装置,但它不像继电装置那样,通过电路的物理过程实现控制,而主要靠运行存储于PLC内存中的程序,进行入出信息变换实现控制。 PLC基于电子计算机,但并不等同于普通计算机。 普遍计算机进行入出信息变换,多只考虑信息本身,信息的入出,只要人机界面好就可以了。 而PLC则还要考虑信息入出的可靠性、实时性,以及信息的使用等问题。 特别要考虑怎么适应于工业环境,如便于安装,抗干扰等问题。 1.1实现控制要点输入输出信息变换、可靠物理实现,可以说是PLC实现控制的两个基本要点。 输入输出信息变换靠运行存储于PLC内存中的程序实现。 PLC程序既有生产厂家的系统程序(不可更改),又有用户自行开发的应用(用户)程序。 系统程序提供运行平台,同时,还为PLC程序可靠运行及信号与信息转换进行必要的公共处理。 用户程序由用户按控制要求设计。 什么样的控制要求,就应有什么样的用户程序。 可靠物理实现主要靠输人(INPUT)及输出(OUTPUT)电路。 PLC的I/O电路,都是专门设计的。 输入电路要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以去掉高频干扰。 而且与内部计算机电路在电上是隔离的,靠光耦元件建立联系。 输出电路内外也是电隔离的,靠光耦元件或输出继电器建立联系。 输出电路还要进行功率放大,以足以带动一般的工业控制元器件,如电磁阀、接触器等等。 I/O电路是很多的,每一输入点或输出点都要有一个I或O电路。 PLC有多I/O用点,一般也就有多少个I/O用电路。 但由于它们都是由高度集成化的电路组成的,所以,所占体积并不大。 输入电路时刻监视着输入状况,并将其暂存于输入暂存器中。 每一输入点都有一个对应的存储其信息的暂存器。 输出电路要把输出锁存器的信息传送给输出点。 输出锁存器与输出点也是一一对应的这里的输入暂存器及输出锁存器实际就是PLC处理器I/O口的寄存器。 它们与计算机内存交换信息通过计算机总线,并主要由运行系统程序实现。 把输人暂存器的信息读到PLC的内存中,称输入刷新。 PLC内存有专门开辟的存放输入信息的映射区。 这个区的每一对应位(bit)称之为输入继电器,或称软接点。 这些位置成1,表示接点通,置成0为接点断。 由于它的状态是由输入刷新得到的,所以,它反映的就是输入状态。 输出锁存器与PLC内存中的输出映射区也是对应的。 一个输出锁存器也有一个内存位(bit)与其对应,这个位称为输出继电器,或称输出线圈。 靠运行系统程序,输出继电器的状态映射到输出锁存器。 这个映射也称输出刷新。 输出刷新主要也是靠运行系统程序实现的。 这样,用户所要编的程序只是,内存中输入映射区到输出映射区的变换,特别是怎么按输入的时序变换成输出的时序。 这是一个数据及逻辑处理问题。 由于PLC有强大的指令系统,编写出满足这个要求的程序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是较为容易的。 1.2实现控制过程简单地说,PLC实现控制的过程一般是:图1.1 PLC典型开机流程输入刷新--再运行用户程序--再输出刷新--再输入刷新--再运行用户程序--再输出刷新……永不停止地循环反复地进行着。 图1.1所示的流程图反映的就是上述过程。 它也反映了信息的时间关系。 有了上述过程,用PLC实现控制显然是可能的。 因为:有了输入刷新,可把输入电路监控得到的输入信息存入PLC的输入映射区;经运行用户程序,输出映射区将得到变换后的信息;再经输出刷新,输出锁存器将反映输出映射区的状态,并通过输出电路产生相应的输出。 又由于这个过程是永不停止地循环反复地进行着,所以,输出总是反映输入的变化的。 只是响应的时间上,略有滞后。 当然,这个滞后不宜太大,否则,所实现的控制不那么及时,也就失去控制的意义。 为此,PLC的工作速度要快。 速度快、执行指令时间短,是PLC实现控制的基础。 事实上,它的速度是很快的,执行一条指令,多的几微秒、几十微秒,少的才零点几,或零点零几微秒。 而且这个速度还在不断提高中。 图1.1所示的过程是简化的过程,实际的PLC工作过程还要复杂些。 除了I/O刷新及运行用户程序,还要做些公共处理工作。 公共处理工作有:循环时间监控、外设服务及通讯处理等。 监控循环时间的目的是避免死循环,避免程序不能反复不断地重复执行。 办法是用看门狗(Watchingdog)。 只要循环超时,它可报警,或作相应处理.外设服务是让PLC可接受编程器对它的操作,或通过接口向输出设备如打印机输出数据.通讯处理是实现PLC与PLC,或PLC与计算机,或PLC与其它工业控制装置或智能部件间信息交换的。 这也是增强PLC控制能力的需要。 也就是说,实际的PLC工作过程总是:公共处理--I/O刷新--运行用户程序--再公共处理--……反复不停地重复着。 1.3可编程控制器实现控制的方式用这种不断地重复运行程序实现控制称扫描方式。 是用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的一种方式。 此外,计算机用于控制还有中断方式。 在中断方式下,需处理的控制先申请中断,被响应后正运行的程序停止运行,转而去处理中断工作(运行有关中断服务程序)。 待处理完中断,又返回运行原来程序。 哪个控制需要处理,哪个就去申请中断。 哪个不需处理,将不被理睬。 显然,中断方式与扫描方式是不同的。 在中断方式下,计算机能得到充分利用,紧急的任务也能得到及时处理。 但是,如果同时来了几个都要处理的任务该怎么办呢?优先级高的还好办,低的呢?可能会出现照顾不到之处。 所以,中断方式不大适合于工作现场的日常使用。 但是,PLC在用扫描方式为主的情况下,也不排斥中断方式。 即,大量控制都用扫描方式,个别急需的处理,允许中断这个扫描运行的程序,转而去处理它。 这样,可做到所有的控制都能照顾到,个别应急的也能进行处理。 PLC的实际工作过程比这里讲的还要复杂一些,分析其基本原理,也还有一些理论问题。 有关人员如果能把上面介绍的入出变换、物理实现--信息处理、I/O电路--空间、时间关系--扫描方式并辅以中断方式,作为一种思路加以研究,弄清了它,也就好理解PLC是怎样去实现控制的,也就好把握住PLC基本原理的要点了。

plc报警程序

需要一个智能马达保护器,可以监视电动机的运行电流,同时提供电机短路,过载,堵转,输入输出缺相等,我用过亚达的,你可以网上查查,当发生故障时保护器内部继电器动作,可以用来输入PLC,用来停车并且报警。如果为了节省的话,可以用热继电器来实现电机的过载保护,把热继长闭触点串入输出接触器,把常开触点用来输入PLC供数据采集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