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概念到实际操作步骤 (从基本概念谈起下答案)

文章标题:从基础概念到实际操作步骤:全面解析某一主题 从基本概念谈起下答案

一、引言

本文将围绕某一主题,从基础概念谈起,逐步深入解析到实际操作步骤。
通过本文,读者将了解到该主题的基础知识、重要性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基础概念

1. 主题概述

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是XXXX(例如编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它涉及哪些领域以及它的应用前景如何。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这些基础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 主题的构成要素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主题的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是构成主题的核心部分,对于理解主题的结构和运作至关重要。
例如,在编程中,我们需要了解编程语言、算法、数据结构等构成要素;在市场营销中,我们需要了解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等要素。

三、主题的重要性

了解主题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在现代社会,掌握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必备要求。
无论是提升个人竞争力、适应行业发展还是推动社会进步,主题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四、实际操作步骤

1. 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掌握了基础概念和重要性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学习主题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学习相关的书籍、课程、在线资源等,以建立扎实的基础。

2. 实践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编程中编写简单的程序,在市场营销中进行市场调研等。

3. 深入了解行业趋势和发展方向

了解行业趋势和发展方向对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关注行业动态、参加行业会议、阅读行业报告等方式,我们可以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4. 逐步挑战高级任务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了解行业趋势后,我们可以逐步挑战更高级的任务。
这有助于我们提高技能水平,并更好地理解主题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

五、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建议解决方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和建议解决方案:

1. 遇到学习困难时如何应对?

答:遇到学习困难时,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
可以通过寻求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寻找合适的资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2. 如何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答: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是关键。
我们可以设置明确的目标、寻找学习伙伴、参与实际项目等方式来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答: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是学习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

六、结语

通过本文,我们全面解析了某一主题从基础概念到实际操作步骤的过程。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能够了解该主题的基础知识、重要性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大同大学认知心理学考试试题203

名词解释1A.V.L单元:大多数心理学家常把听觉的(an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2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 3 编码:从一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刺激形式,或者从一种符号系统转变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6 范畴大小效应是指: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的时间也多。 7 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 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8可得性启发法: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9控制性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中的一种注意加工形式。 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它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 10 两种记忆说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两种记忆说的典型代表是Waugh和Norman最早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模型。 13 模式识别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人的模式识别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的相应的范畴,对它加以命名,即给刺激一个名称。 11 内隐记忆: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12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 13 启发法:是指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 它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地解决。 比较常见的启发法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和计划等。 14 情景记忆:按照贮存的信息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 15双作业任务:一种常见的注意研究的范式,要求受试者同时进行两项作业,而研究者的兴趣通常在于两项作业之间的相互干扰的程度。 16 字词优势效应:这个效应是Reicher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如work中的k),比识别一个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如字母串orwk中的k)的正确率要高。 17自动化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 其中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就很难予以改变。 18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 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的注意等。 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19 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的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该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米勒1956年首先提出。 米勒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所得比特为单位的,而是以组块为单位的。 20典型性效应:是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六、简答题1. 简述集理论模型。 答案:该模型由Meyer提出。 是关于语义记忆的特征模型的一种。 在该模型中,基本的语义单元为概念,每个概念都有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 这些信息集可分为样例集和属性集或特征集。 样例集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 属性集或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这些特征称为语义特征。 这样来看,语义记忆就是由无数的这种信息集所构成的。 然而,这些信息集或概念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 当要从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来对句子作出判断时,就可以分别搜索属性集,再对两个属性集进行比较,根据其重叠程度来作出决定两个集的共同属性越多,重叠程度就越高。 重叠程度高时,就可以做出肯定判断,反之则作出否定判断。 2 简述记忆信息加工三级模型。 答案要点:Atkinson和Shiffrin提出的记忆系统的模型。 他们认为记忆有三种存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在这个模型中,外部信息最先输入感觉登记,它按照感觉通道可以分为视觉的、听觉的等等,即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等。 感觉登记有丰富的信息,但很快可以消失。 其中有些信息进入短时存储。 进入短时存储的信息可具有不同于原来感觉的形式,即要进行变换或编码,编码单元为AVL单元(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并且信息也能较快的消失,虽然速度比感觉登记要慢。 在没有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存储中可保持15-30s。 短时存储是一个加工系统,它有两个功能: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 信息通过各个槽道,借助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有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和视觉的编码形式。 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相对地来说是永久性的,但它们可以因消退、干扰或者强度减少而不能被提取出来。 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出来,就转入短时记忆了。 该模型还认为:信息从一个存储转到另一个存储,多半是受人控制的。 人对感觉登记中短暂存储的信息进行扫描,得到选择的那些信息经过识别而进入到短时存储。 此外,有些信息还可以直接从感觉登记进入长时存储,不经过短时存储的中介。 信息从短时存储进入到长时存储的所依赖的复述也同样体现出人的控制。 总之,对记忆的信息流程的控制是该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 3 简述加工水平说。 答案要点:Craik和Lockhart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看记忆系统,最早提出来提出了加工水平说。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时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Craik等人曾经用一系列的实验来支持他们的理论。 这些实验的典型形式是所谓的不随意学习,即让被试完成一定的任务,不要求他们进行识记,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的对他们进行再认或回忆的测验。 实验的关键在于所安排的任务需要体现不同水平的加工。 一些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4简述衰减模型。 答案要点:Treisman对过滤器模型提出的改进模型。 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只是非追随耳的信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非追随耳的信息要想受到高级分析,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阈限。 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鸡尾酒会效应”。 照Treisman看来,主义的选自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还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 5简述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答案要点:1、信息加工就是符号进行操纵。 2、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1)加工的对象:符号结构;(2)加工的构成: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3)关于加工器的功能:A、一组信息处理过程;B、短时记忆: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或者输出的符号结构;C、解说器:将A和B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 关于程序: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 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复制以及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 11 简述知觉的直接理论。 答案要点:刺激物说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其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12简述中枢能量理论。 答案要点:中枢能量理论把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于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他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个人的长期倾向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 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选择。 中枢能量理论能很好的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 14 哪些生物学证据支持特征分析说?答案要点:特征分析说就是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合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比较,一旦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1)Pritchard利用技术使客体在眼睛运动条件下,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不变,得到客体的固定网像,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客体的知觉并不是立即消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渐消失,消失的是完整的特征,暂留的也是一定模式。 (2)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皮层的一系列神经元中。 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特别强烈,存在特征觉察器。 2 试评述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异同。 答案要点: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看法。 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这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这个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这两个模型也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也可以同时受到注意,即都承认注意的分配。 从目前的实验研究来看,有两点似应加以改进:1.在迄今进行的实验研究中,主张知觉选择的人大多利用附加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他们所研究的是集中性注意;而主张反应选择的人大多应用非追随程序的双耳分听程序,他们所研究的是分配性注意。 这两种实验的差别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 对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来说,改变这种对某一个方法的侧重并应用多种方法无疑是有益的。 2.以前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听觉感觉道内进行的,很少涉及其他感觉道。 因此,利用其他感觉道特别是同时利用不同感觉道进行实验,将会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有利于揭示主义的实质和机制。 3 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答案要点: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其中的著名代表Gibson则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 Gibson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的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 他强调观察者与环境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与动态的过程。 按照他的观点,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 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级差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看法。 知觉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 知觉是一种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在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 知觉间接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 但是知觉的直接理论过分轻视了视觉的分析处理表征的过程,以致于无法完备的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 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少对于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探讨。 4试评述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答案要点:层次网络模型是Collins和Quillian提出来的,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一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不过它们说明另一些概念的。 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相应地实行分级贮存。 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由于概念按上下级关系组成网络,因此每个概念和特征都在网络中处于特定的位置,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要由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决定。 Collins和Quillian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该模型,实验结果支持语义记忆具有层次网络结构的看法。 层次网络模型的核心是概念是按逻辑得上下级关系而组成的网络。 这使它具有简洁的特色,但是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层次网络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是极少的,概念之间既有垂直联系也有横向联系。 在层次网络模型中,主要连线为“是一种”、“有”、“会”等性质的关系,没有涉及其他种类的关系。 其次,层次网络模型节约了贮存空间但是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 此外层次网络模型不能解释典型性效应。 激活扩散模型是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也是一个网络模型。 在该模型中用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模型中的结点表示一个概念,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愈短,表明联系愈紧密,两个概念有愈多的共同特征。 在激活扩散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也是由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 该模型假定,当一个概念被加工,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 启动效应是对该模型的支持。 激活扩散模型是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它用语义模型取代了层次结构,因此比层次网络模型显得更加全面和灵活。 激活扩散模型更适合于人,可容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5 哪几个试验能够证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答案要点:1、注意选择的模型发展。 注意的心理机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早的实验课题之一,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明注意的选择机制,实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双耳分听技术。 从布鲁德本特(Broadbent)最早提出早期选择模型以来,认知心理学家又先后提出了中期选择模型、晚期反应选择模型和资源限制理论等不同观点。 2、注意选择反应选择模型。 De 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之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 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注意的晚期的反应选择模型与早期(知觉)选择模型的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 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 3、支持反应选择的实验。 为探讨瓶颈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开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实验一: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 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 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 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 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支持反应选择模型实验二:Shiffrin等(1974)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他们让被试在白噪音的背景上,识别一个特定的辅音。 实验条件分为两种:一用双耳听,不确定辅音出现在哪个耳朵;二只用单耳听,确定辅音出现在哪个耳朵。 得到的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条件下,对特定的辅音的识别率没有显著差异。 支持注意选择的反应选择模型。 实验三:刘易斯(Lewis,1970)的分听实验。 让被试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单词而忽视非追随耳中的任何信息。 非追随耳呈现的信息而是单词,不过这些单词与追随耳的单词有时没有语义上的联系,有时却又是同义词。 实验要求被试在执行分听任务是,对追随耳的单词作出声音反应,并测量从追随耳单词出现开始到被试对其作出反应之前的反应时。 结果发现:非追随耳呈现是是追随耳单词的同义词时,被试对追随耳单词的反应时会延长,而非追随耳呈现无关单词时则观察不到这种效应。 就是人的联想记忆模型,也是一种网络模型,但其基本的表征单元是将概念连起来的命题,而不是单个的概念本身。 Anderson和Bower区分4种主要的联想1上下文-事实联想2地点-时间联想3主语-谓语联想4关系-宾语联想

请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谈几点概念教学的建议。

【答案】:小学的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概念分析(4分)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熟悉自己所教的概念,按照~定的模式对概念进行分析。 对一个概念的分析一般包括如下六个方面:①定义:定义的表述必须准确、简洁、完整。 ②特征:概念的关键特征或本质属性,对其属性的分析必须全面准确,没有遗漏,没有包含无关特征。 ③例证:概念的例证必须具有典型性,而且应该多样化。 ④上位概念: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某一概念的分析中必须找出它所类属的上位概念。 ⑤下位概念:除了上位概念外,还必须找出这个概念所能涵盖的下一级概念。 ⑥同位概念:同位概念即和此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 同位概念一般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表示。 通过概念分析,教师可以明确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点,弄清这一概念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联系,以及它与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2分)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而所涉及的无关特征越多、越突出,学习起来就越困难。 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强调这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使之鲜明突出。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2分)正例就是正面例子,即概念的肯定例证,即完全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 反例就是反面例子,即否定例证,即不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 对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对反例的辨别则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4)变式(2分)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 (5)比较(2分)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 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 (适当展开,再给1~3分)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求答案在线等 谢谢可以直接发到邮箱535904715@,com,试题可以自己百度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根火柴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燃烧的是石蜡蒸汽。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的物体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置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上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用灯帽,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见书P27)——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冒白色浓烟,有白色固体出现。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化学方程式: 4P + 5O2 点燃 2P2O5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小,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氮气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稀有气体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课题2 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或: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2 点燃 CO2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2CO 2、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在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或:4P + 5O2 点燃 2P2O54、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二)与金属(镁、铝、铁、铜)的反应1、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或:2Mg + O2 点燃 2MgO 2、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或;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水(H2O)(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6、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 E (简称“多合一”)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 (简称:“一变多”)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如:氢气+氧化铜→水+铜,氧化铜是氧化剂。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 氧气的的制取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蒸馏)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三、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 2H2O2MnO2 2H2O+ O2 ↑B、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C、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A、药品:、高锰酸钾、氯酸钾B、原理: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2KCl + 3O2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K2MnO4 + MnO2 + O2↑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D、操作步骤:(连)查、装、加、定、点、收、离、熄。 ① 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固定装置 。 ④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⑤ 收集气体: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防止气体逸出)b、用向上排空法。 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⑥ 先将导管移出水面⑦ 再停止加热 ⑧ 整理器材。 E、易错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 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验满的方法: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G、检验、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 (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 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第三单元 水的组成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2 :1 质量比1 :8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 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2、水的化学性质(1)通电分解2H2O=== 2H2↑+O2↑(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 = CuSO4?5H2O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 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2、化学性质:(1)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 + CuO === Cu + H2O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2SO4 = ZnSO4 +H2↑ Zn + 2HCl = ZnCl2 +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 4、氢能源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三、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物质 构成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一种元素)纯净物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一种物质) 氧化物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酸 HCl、2SO4、NO3 碱 NaOH、 Ca(OH)2、 KOH 盐NaCl 、CuSO4 、Na2CO3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原子的构成。 1.结构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由于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电子不显电性。 (2)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3)原子的核内电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不同原子的本质区别:核内质子数不同 3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1)以一种碳原子(含有12个质子和12个中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他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2)Ar≈质子数+中子数。 二.离子1.定义:带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形成: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 阴、阳离子互相作用可以形成稳定的结构。 3.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三.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总称。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说种类,不讲个数;而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也说个数。 2.元素符号: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有的还要加上第2个小写字母。 3.元素符号的意义:(以Cl为例)(1)一个氯原子 (2)氯元素4自然界的元素含量:地壳中含量在前4位的4种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含量在前4位的4种元素依次是氧碳氢氮四.化学式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2.意义:以CO2为例:(1)一个二氧化碳分子(2)二氧化碳由碳原子、氧原子组成(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两个氧原子构成(4)二氧化碳气体3.写法:要尊重事实和遵守化合价规则。 4.相对分子质量:(1)定义: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加。 五.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2同一周期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同一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这些规律是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 3.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难点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分布排布:电子在原子核是绕核运动的。 2.排布规律:核外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第1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氦是2个)3.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用圆圈表示电子核,圆圈内的“+”号和数字分别分别表示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4.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金属原子与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已失去电子而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大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而变成阴离子。 因此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化合价1.定义: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化合的数目2.一般规律:(1)元素金属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2)CO中碳元素为+2价,CO2碳元素为+4价;FeO中铁元素为+3价。 所以同一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化合价可能不同(2)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