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特点与实际应用 (功能特点与实质的关系)

功能特点与实际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探讨 功能特点与实质的关系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科技产品、软件应用还是其他各种服务和产品,其功能和特点都是吸引用户的关键因素。
而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丰富的功能特点,更在于这些功能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功能特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功能特点的重要性

功能特点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基础,它决定了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和竞争力。
一个优秀的产品或服务,必然拥有一系列独特且实用的功能特点。
这些功能特点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因此,一个成功的产品或服务必然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对功能的精心设计的。

三、功能特点与实质的关系

功能特点是产品或服务的表面现象,而实质则是这些功能特点背后的核心价值和原理。
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功能特点是实质的体现,它们反映了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价值和服务理念;另一方面,实质需要通过功能特点来展现和传达给用户。
因此,一个成功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功能特点与实质相符:产品或服务的功能特点必须与其核心价值和服务理念相符合。只有真正解决了用户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
2. 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设计产品或服务时,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从而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功能特点。只有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忠诚度。
3. 持续创新和优化: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需求和痛点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产品或服务需要持续创新和优化,以满足用户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只有不断创新和优化,才能保持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四、功能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功能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是评价一个产品或服务好坏的关键。
一个优秀的产品或服务,不仅拥有丰富且实用的功能特点,还需要确保这些功能特点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
因此,设计产品或服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功能特点的实用性:设计功能特点时,需要考虑其是否实用、是否真正能够解决用户的问题。只有真正实用的功能特点,才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2. 功能特点的易用性:一个优秀的产品或服务需要确保其功能特点易于使用。如果功能特点过于复杂或难以使用,会导致用户流失和不满。
3. 功能特点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功能特点需要稳定运行,避免出现故障或错误。稳定的运行是赢得用户信任和支持的关键。
4. 功能特点的兼容性: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产品或服务需要具备良好的兼容性,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用户需求。只有具备良好的兼容性,才能扩大产品或服务的应用范围和市场份额。

五、结论

功能特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密切且复杂。
一个成功的产品或服务需要拥有丰富且实用的功能特点,并确保这些功能特点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
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或服务以满足用户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


人教版生物选修三知识点

1.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小测(生物选修三必考知识点~~~完整点的)生物选修三知识点小测(生物选修三必考知识点~~~完整点的)1.生物选修三必考知识点~~~ 完整点的 基因工程知识点扫瞄一、1、基因工程的工具限制酶的主要来源是 作用特点是 2、DNA连接酶主要有两类,一类来自 ,可以用来连接 。 另一类来自 可以用来连接 。 DNA连接酶的作用是: 。 3、因工程的步骤主要有 , , , ,其中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第 步,这四个步骤中,核心是第 。 4、PCR技术是原理是 ,进行PCR的前提条件是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 用来合成 。 PCR技术的原料是 ,模板是 ,所用酶有 ,使DNA双链解开所采用的方法是: 。 因为PCR技术是一个DNA分子连续复制的过程,所以DNA分子的数量呈 增长,即一个DNA复习n次后,会得到 个子代DNA。 5、质粒是一段 DNA分子,其结构简单,没有蛋白质作为载体,质粒做为基因工程的载体,能在受体细胞中保存和复制,其上必须有一个或多个 ,并且要有 基因,以便于重组DNA的选择和鉴定。 6、基因文库是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导入 的群体中克隆和储存,从而获得大量目的基因为转基因作准备,如果基因文库含有某种生物所有基因,则叫 文库,如果基因文库含有某种生物部分基因,则叫 文库,如用mRNA通过 而获得的cDNA文库。 用cDNA文库中分离出的目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时,必须加上 ,否则不能在受体细胞中表达。 7、目的基因要导入受体细胞必须与运载体结合,构建成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时,要用 切割,从而目使的基因与运载体产生相同的 ,再用 连接 和 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8、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有 , , 。 若导入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常用 ,导入单植物常用 。 9、当双子叶植物或裸子植物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 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这时农杆菌的 质粒的 片段会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 上。 因此,转基因植物学用农杆菌的质粒做为运载体,迄今为止,80%的转基因植物都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 10、转基因植物常用的受体细胞可以是正常体细胞,转基因成功后通过 将其培养成转基因植株。 转基因动物经常用 做为受体细胞,因为动物细胞的 受到限制。 转基因动物常用的导入方法是 ,即将含有目的基因的 提纯,然后用显微注射仪注射进动物的 细胞,再经 一段时间后,移植到 性动物的 ,使其发育成新个体。 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染色体DNA上,采用 技术,此方法需要用 标记目的基因,以此做为 ,与基因驵DNA杂交。 2、检测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采用 技术。 3、检测的基因是否翻译出了蛋白质,采用 技术。 4、有时,还需要进行 水平的鉴定三、基因工程应用1、乳腺生物反应器是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质的 重组在一起,然后导入 性哺乳动物的 ,然后送入母体内发育成个体,转基因动物达到泌乳期,可以从动物的乳汁中提取药物。 原理相同的还有膀胱生物反应器。 2、转基因动物还可以作为人提供器官移植的供体,哺乳动物中与人内脏构造和大小最为相似的是 ,但其器官移植给人同样会有排斥反应,因此移植前应该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设法除去 ,或抑制其表达,再结合 技术,培养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动物。 3、早期的基因工程经常用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这是因为原核生物具有 、、的特点。 其中大肠杆菌是最常用的受体菌,大肠杆菌是最常用的转化方法是:首先用 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 的生理状态,称为 细胞,第二步是将重组表达载体溶于 与其混合,在一定的 下,促进细胞吸收DNA分子,完写成转化过程。 4、基因治疗是治疗人类遗传病的最有效手段,基因治疗是把 导入病人体内,使其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从人体内提取某种细胞,进行培养,在体外进行转基因,然后再重新输入患者体内,这叫 基因治疗。 直接向人体组织细胞中转入基因的方法叫 基因治疗。 这两种方法更可靠的是 。 5、基因工程只能生产自然界 蛋白质,而蛋白质工程则可以通过对 的修饰或改造,对现有的蛋白质进行改造,或生产一种 的蛋白质。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 。 蛋白质工程具有诱人的前景,但是最大的困难是:日前科学家对大多数蛋白质的 了解还不够。 答案:一、1、原核生物 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在特定切点切断磷酸二酯键2、大肠杆菌 黏性末端 T4噬菌体 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恢复限制酶切断的磷酸二酯键3、获取目的基因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第1、2、4 第2步4、DNA双链复制原理 核苷酸序列 引物 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两条母链 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加热至90-95度 指数 2n 5、小型环状 限制酶切割位点 标记基因6、受体菌 基因组文库 部分基因文库 反转录 启动子和终止子7、基因表达载体 同一种限制酶 黏性末端 DNA连接酶 脱氧核糖 磷酸 8、农杆菌转化法 基因枪法 花粉管通道法 农杆菌转化法 基因枪法9、酚类 Ti T-DNA 10、植物组织培养 受精卵 全能性 显微注射技术 表达载体 受精卵 胚胎早期培养 雌 输卵管或子宫 二、1、DNA分子杂交技术 放射性同位素 探针 2、分子杂交技术 3、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4、个体三、1、启动子 雌 受精卵 2。 2.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1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 *** 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 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是指: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 2.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_和化学合成法_。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原理:DNA双链复制 (2)过程: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 ,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_ 1.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 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 基因枪法和 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 显微注射技术。 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 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 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 大肠杆菌 ,其转化方法是:先用 Ca2+ 处理细胞,使其成为 感受态细胞 ,再将 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 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3.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 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 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采用 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 mRNA杂交。 3.最后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 蛋白质,用相应的 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 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如 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3.基因治疗: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作用。 (四)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转录 翻译 专题2 细胞工程 (一)植物细胞工程 1.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 全能性表达的难易程度:受精卵>生殖细胞>干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愈伤组织 ―→试管苗 ―→植物体 (2)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单倍。 3.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归纳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1、基因工程什么是基因工程?1.1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一、“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一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二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三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二、“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一功能:将切下来的DNA片段拼接成新的DNA分子。 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二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⒈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⒉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三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三、“分子运输车”——载体(与细胞膜上的载体有什么区别?)一作为载体的必要条件: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对受体细胞无害、易分离。 二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是一种 *** 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三其它载体: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1.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一、目的基因的获取(什么是目的基因?)一获取方法: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 二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什么是基因文库?什么是基因组文库?什么是部分基因文库?三者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三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⒈什么是PCR技术?⒉原理:DNA双链复制。 ⒊PCR技术需哪些必要条件?PCR的结果是什么?⒋过程:变性→退火→延伸→多次重复。 四直接人工合成。 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基因重组的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一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构建?二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复制原点+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标记基因什么是启动子、终止子?它们分别在基因表达载体上的什么位置?各有什么作用?标记基因有什么作用?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一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二常用的转化方法⒈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导入到了植物细胞的什么位置?⒉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 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⒊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优点有哪些?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什么?转化方法是什么?三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四、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一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 方法:DNA分子杂交技术。 该方法的原理是什么?二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方法: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 三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方法: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四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1.3基因工程的应用一、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二、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 三、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 四、基因治疗: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功能,多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 1.4蛋白质工程的崛起一、天然蛋白质为什么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和使用需要?实现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什么?二、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专题2 、细胞工程什么是细胞工程?根据操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哪几种?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一、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 一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为什么不会表现出全能性?二全能性表达的难易程度:受精卵>生殖细胞>干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一过程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什么叫脱分化?脱分化的实质是什么?(恢复细胞全能性的过程)脱分化的结果是什么?什么叫再分化?什么是愈伤组织,有什么特点?二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 三。 4.人教版生物选修3知识点 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 ***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9、体温调节寒冷 ***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 *** 管重吸收水 ↓ ↓(-)尿量减少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15、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

岩溶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它由可溶性的碳酸盐岩体及其中非均匀分布、且具有不同等级 或层次的导水通道网络 裂隙) —岩溶网络组成介质骨架结构; 通过导水通道传输的流体的补给与排泄, 进行碳—水—钙循 环, 和外部环境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 同时实现着自身的发展与演化—— 岩溶化过程。 可溶性碳酸盐岩体中的初始裂隙水流系统从外部环境获得补给, 经系统内部导水通道运 移至排泄出系统的过程中, 由于系统内部裂隙介质在导水能力和网络连通程度等方面的空间 差异, 其水流经过了多次不均匀的分配, 形成局部较为集中的水流分布带。 这说明初始裂隙介 质和裂隙水渗流场就是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系统。 它在通道、水流和围岩三者相互制约和协同 作用下自发产生介质岩溶化—— 裂隙网络通道的逐步溶蚀扩展。 从初始裂隙介质的导水能力 差异, 导致水流的分配不均匀, 进而产生通道溶蚀扩展速度上的差异, 便形成了一个介质岩溶 化的正反馈过程, 即不均匀介质?不均匀水流?差异性溶蚀?更不均匀介质?更不均匀水流 ?更大差异性溶蚀? 所以岩溶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即通过自身的演化, 把小的 不均匀和差异逐级放大为高层次的不均匀系统, 即不断把有限的水流逐步有组织地汇集于少数通道, 使其优先发展为大型岩溶管道, 最后裂隙水流演变为岩溶管道流。 也就是说, 岩溶演化( ) α 作者简介: 沈继方 1935- , 女, 教授, 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学和研究。 收稿日期: 2000- 04- 301/6页中国岩溶 2000 年 110过程即将低层次的有序结构通过自组织机制发展为高层次的有序结构。 岩溶发育程度反映了 有序程度的高低。 均匀结构的裂隙网络和均匀分布的裂隙水流是无序结构, 则难以演化成岩溶 发育程度很高的有序结构, 初始差异越明显, 即初始有序程度高, 自组织演化过程就越迅速, 岩 1, 2 溶化程度就越高。 岩溶动力系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与演化, 又反作用于周围环境, 从而对该类地区的 自然风貌、生态、人类的生活与生存、当地的工农业发展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岩溶动力系统独特 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和结果, 表现出独特的资源环境效应, 不同的演化过程和结果, 产生不同的 资源环境效应。 系统历史演化过程的重建、现今演化阶段的确定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估, 是该 类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和前提。 现今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愈来愈大, 严重地改变着自然环境, 如在岩溶地区修建大型引 蓄水工程、大流量抽排岩溶水, 极大地改变了岩溶动力系统的补给和排泄, 也间接影响到内部 的相互作用和协调, 使系统演化过程加速或逆转, 产生新的环境效应, 因此视人为作用的干扰 程度可将岩溶动力系统划分为自然型和人工—自然复合型两大类。 本文以鄂西清江流域龙洞 岩溶动力系统为例, 剖析自然型的演化过程, 探讨建立人工—自然复合型良性发展的调控思 路。 [ 3 ]1 龙洞岩溶动力系统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龙洞岩溶动力系统发育于恩施盆地东侧、北北东向褶皱带的柏杨坪—磨刀石向斜西翼的() 三叠系嘉陵江组 地层中, 内部导水介质现今已发展成熟为岩溶管道流暗河系统, 其背景 T 2 j条件及平面展布如图 1 所示。 该系统分布区地形受构造线和地层控制, 山脉走向呈 —东西两侧分别有龙洞 , N N E SSW河和周家河流经, 为近南北向延伸的长条形河间地块, 一般海拔高程 500, 600, 总体东高西m 低, 相对高程约 110。 龙洞河沿白垩—第三系“红层”与嘉陵江组接触带, 自流向 恩施 m N E SW 城东汇入清江, 水面高程 420, 是河间地块地下水的排泄基准; 周家河源于区外巴东组 () m T 2 b碎屑岩分布区, 流向与龙洞河近于平行, 构成区内地下水系统的补给边界; 北部的二太坪、枯树 林一线及南部猫儿槽, 为地表分水岭, 分别构成地下水系统的南北可变动流量边界。 嘉陵江组属单一均匀型的纯碳酸盐岩岩组, 总厚度近 800, 是清江流域岩溶最发育的地 m层层位, 完全裸露展布在河间地块内。 由于其东西两侧被相对隔水的巴东组碎屑岩和白垩—第 三系“红层”所限, 西侧切割“红层”与嘉陵江组接触带的龙洞河河谷处又是区内导水介质嘉陵4 江组岩层出露的最低点, 从而规定了系统中地下水的运动, 只能遵循最小阻力原则, 顺优势() 导水通道方向 或顺层和沿水力梯度最大方向往此处汇集, 进行集中排泄, 所以最终在嘉陵江 组内发育了成熟的龙洞洞穴系统。 龙洞洞穴系统是一呈树枝状展布, 由南、北、东三支主通道联系众多小型分支交汇于龙洞 的厅廊组合型。 南支延伸至七里坪通天洞, 并直达周家河西岸, 其东侧分支较多; 北支至核桃 坝; 东 支 受 边 界 限 制, 长 度 较 短。 整 个 洞 穴 系 统 几 乎 近 水 平 发 育, 平 面 上 主 要 沿 和? 10N E方向延?伸, 受这两个方向的巨型裂隙控制。 洞穴横断面一般近似三角形, 由围岩中的垂 100SE层和顺层两组裂隙控制, 沿近直立巨型裂隙发育的廊道断面有时表现为峡谷形。 洞顶和洞壁发 育有各种水蚀形态, 洞口段和各天窗水平段洞壁见大量波痕和贝窝, 指示古水流方向与现洞内 水流方向一致。 旱洞洞顶常有密集的深大窝穴, 洞壁上还见到多层状水平边槽龙洞洞穴系统。 2/6页第 19 卷 第 2 期 沈继方等: 岩溶动力系统的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111图 1 龙洞岩溶洞穴系统的地质背景与平面展布特征F ig. 1 Geo lo g ica l co nd it io n and p lane d ist r ibu t io n o f L o ngdo ng k a r st cave rn sy stem 洞底均可见到水流沉积物, 主要是粘土、亚粘土层及沿水流线呈带状分布的河床相砂砾石, 砾 石成分以碳酸盐岩为主, 部分为磨圆度较好的巴东组泥岩和砂岩, 最大粒径可达 30; 洞底崩 cm 塌堆积物也较普遍。 洞穴系统南支东侧支洞上、马家湾洼地暗河天窗段的上部旱洞中, 化学沉 积物较发育, 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瀑等各种形态。 该洞穴系统内赋存和运移的岩溶水, 已发展为稳定的管道流—— 完整的地下暗河水系, 其 2汇水面积约 30。 高程 420的龙洞河水面虽是排泄基准, 但排泄口—— 龙洞受底部大冶组 km m泥质灰岩的相对隔水作用所顶托, 高悬于河水面之上 35, 暗河水以瀑布形式下落。 洞穴系统 m展布区之上的地表广布岩溶洼地、落水洞, 成为汇集表流或大气降水直接注入补给的通道; 周 家河水在上游流经嘉陵江组岩层的地段进行入渗补给, 下游于南支尾端接近暗河, 从而使地表 地下水有密切水力联系; 通天洞天窗水位在洪水期几乎与周家河水位同步涨落, 滞后时间很 短。 3/6页中国岩溶 2000 年 1122 龙洞岩溶动力系统的演化(上述形成条件和发育特征说明该系统是具有良好补给条件 面上降水的直接入渗、外源水) 补给和集中进行排泄的系统, 外界的输入强度足以激发系统的自组织机制, 使系统的层次结 构不断升级、放大。 根据对龙洞出口段及各塌陷天窗暴露洞段围岩裂隙的观测和统计, 本区岩层中除主要发()育两组中型裂隙 顺层与垂层、组成初始非连续连通裂隙网络导水介质外, 同时还在其背景上() 较普遍地叠加了两组陡倾角的巨型裂隙 走向近南北的纵张和走向近东西的横张; 后者分布() 密度虽低于前者, 但规模 隙宽和延伸长度和导水能力却远胜于前者, 控制了主要的水流。 说 明该系统的初始裂隙介质具有较明显的二级层次结构, 这一层次结构是系统内岩溶分异演化 的基础。 龙洞岩溶动力系统是在现代排泄基准—— 清江支流龙洞河谷和内外补给水源的控制下, 两级裂隙介质传导的非均匀水流对围岩快速差异性溶蚀、不断升级演化的结果。 根据洞穴空间 展布、洞体的三维组合结构和洞壁的水蚀与沉积形态进行分析, 认为它经历了两个发育期的三个发育阶段。 2. 1 裂隙差异溶蚀扩展阶段 (即第一发育期的初阶段)龙洞河谷在现龙洞和出口附近将覆于 之上的“红层”侵蚀, 使河间地块内的 岩层 T 2 j T 2 j 在此以最低标高出露, 成为较为集中的排泄段, 地表水面—— 排泄基准稳定在龙洞右上方的旱洞洞口顶板高程之上。 此时地表水系、地下水补排格局基本与现代相似, 只是地面相对高差、排泄的集中程度、地表汇水面积及补给强度均较小。 地下迳流在向龙洞方向汇集排泄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裂隙组自身的竞争与协调, 进行分异溶蚀逐步加大介质扩容的差异, 提高水流分 布的不均匀程度, 形成明显优势的溶隙通道网。 ()2. 2 集中管道流形成阶段 第一发育期的后阶段差异溶蚀不断强化水流的集中程度, 优势溶隙部分扩容为管道, 充满管道的有压水流机械 侵蚀作用加强, 介质差异与水流集中程度进一步迅速提高, 直至发展成熟为完全的管道流——地下暗河水系。 2. 3 垂向继承发育阶段 (即第二期)地壳抬升, 河谷下切, 补排条件变化。 在现龙洞口处, 河流向东岸侧蚀, 将 下伏的相对 T 2 j() 隔水底板大冶组 泥质条带灰岩揭露, 系统内岩溶水集中从此处隔水底板之上排泄, 形成T 1 d 高悬暗河出口与瀑布。 排泄基准下降, 岩溶作用向深部发展, 管道断面增高, 形成峡谷, 上部早 期管道退水, 成为旱洞, 部分围岩顶板塌陷, 洞口后退, 洞内形成高大洞厅, 地表沿主流管道出 现多处天窗, 并在地表水流汇集作用下, 扩展发育了迭置的多级洼地、槽谷, 从而使雨后的地表片流汇集于管道分布线上, 通过天窗直接灌入补给, 增大了降水在区内补给的强度和排泄量的动态变化。 地面相对高差的增加, 扩大了汇水面积, 同时增强了外源水的补给强度。 垂向继承 发育的第二期, 由于补排条件的优势, 加速了岩溶化的进程, 也加大了岩溶化的强度。 下层管道的规模总是大于上层, 这是清江流域多层管道系统的基本特点。 3 龙洞岩溶动力系统演化结果的资源环境效应龙洞岩溶动力系统已演化为高度有序的层次结构, 发展成熟为完全管道流, 地下暗河水系4/6页第 19 卷 第 2 期 沈继方等: 岩溶动力系统的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113代替了地表水系, 从而决定了系统所在河间地块内的非常态自然面貌, 产生了特定的岩溶资源环境效应, 主要表现为:3. 1 不均匀分布的水资源河间地块内地下岩溶水是水资源的主体, 仅在马家湾天窗塌陷带见到 100长的明流段, m 所以也可说, 地下暗河水流是区内唯一的水资源。 水量分布的不均匀性, 是岩溶地区的普遍现 象, 尤其是完全受暗河管道控制、集中排泄型的岩溶水系统分布区, 水资源的分布更不均匀, 水 量集中于少数暗河管道上, 其它广大地区则无水, 彼此间形成极大反差, 本区就属此类。 同时由 于挽近期地壳抬升, 排泄基准下切, 暗河向深部发展, 地下水埋深普遍达数十至一百多米, 上部形成石山缺水区, 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该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主要途径() 是: 在暗河通道上地形低洼地方 槽谷、洼地中, 水位埋深不足 50处, 打井取水; 或直接从揭 m露暗河的天窗和落水洞取水。 后一方式已为当地个别应用或正准备采用。 3. 2 易于开发的水能资源本系统的岩溶水集中于龙洞口排泄, 其流量较大, 但受降雨控制, 动态不稳定, 一般为3 3 3 ( 3左右, 枯季最小仅 0. 4雨季可达 5, 6以上 由于无长观资料, 未捕捉到最大 ƒƒ, ƒm s m sm s)值。 此外由于相对隔水底板的控制, 泄水点位置高出当地排泄基准—— 龙洞河水面 35, 形成 m 了易于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 当地已在洞口附近以管渠分流引水, 修建了小型水电站。 但由于 缺乏全面调查分析和长系列的动态资料, 电站装机容量和实际可利用的水能蕴藏量不协调。 为 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应在龙洞口进行流量动态观测; 也可通过对该岩溶动力系统 的深入调查研究, 掌握其控制面积、水流补给条件、介质结构特征及调蓄功能等, 以弥补动态资 料的不足。 3. 3 特殊的岩溶旅游资源岩溶化结果产生的洞穴及其内的化学沉积物和各种水蚀形态, 地表造型各异的溶痕, 均是 可以开发的特殊岩溶旅游资源。 本区具有开发价值的首推两处: 一是龙洞出口地段, 该处距恩 施市市区仅 5. 5, 从其旱洞洞口外壁上的石刻文字可知, 古时就已成为观光游览地, 现应进 km一步开发, 成为恩施市一个集游玩、休闲避暑为一体的风景区; 二是马家湾天窗岩溶塌陷及溶 蚀洼地地段, 既有地表明流和洼地边缘奇特的溶痕景观, 又有发育各种化学沉积物的大型洞 穴。 此外位于七里坪镇以北的七里坪天窗处, 也发育有大型岩溶大厅, 连接着不同方向的水、旱支洞。 上述三点可以组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 即恩施?龙洞?马家湾洼地?七里坪?恩施。 只要科学地开发和管理, 不仅保护、美化了环境, 而且还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并有助于提高 恩施对外界的吸引力。 结语4典型岩溶动力系统的特点是: 通过自组织机制的演化过程, 逐步增大介质结构和水流分布 的差异, 达到强烈的非均质性, 即介质的高度岩溶化或系统的高层次有序性。 岩溶化程度的高 低, 反映了系统有序程度的大小。 已高度岩溶化的岩溶动力系统与环境的交流迅速, 对输入变化的反映特别灵敏。 因此这类地区环境脆弱, 人类活动不当, 极易破坏原来岩溶动力系统的结构、功能, 以致影响区内整体条件、生态平衡。 为此, 必须对区内整个岩溶动力系统及其资源环 境效应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目标, 对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 建立人工—5 自然复合型岩溶动力系统良性发展的综合调控模式。 5/6页点击展开全文从

实质性程序是什么

实质性程序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程序或过程。

详细解释如下:

实质性程序的概念

实质性程序主要指的是一种具有实际执行和操作功能的程序或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或概念,而是具有明确步骤和具体操作方法的程序,旨在实现特定的目标或解决具体的问题。 这类程序通常包含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和规则,以确保某一任务或项目的顺利进行。

实质性程序的特点

1. 目标明确:实质性程序有明确的目标和预期结果,参与者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遵循特定的步骤以达到这些目标。

2. 操作性强:与理论或概念相比,实质性程序更注重实际操作,包含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3. 具体:程序中会详细列出每一步的具体操作,有时还会包括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实质性程序的应用场景

在各个领域,实质性程序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制定年度预算、项目执行计划等都是实质性程序的典型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也是实质性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程序确保了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之,实质性程序是一种注重实际操作和具有明确步骤的程序或过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以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本文原创来源:电气TV网,欢迎收藏本网址,收藏不迷路哦!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